APP下载

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及探讨

2017-10-24辛月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刘和珍教学探讨问题设计

辛月

摘要:《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的杂文的名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丝语》周刊第74期,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刘和珍是北京女师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在参加她的追悼会之后写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但在教学上,这篇课文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有时候甚至老师讲了好几个课时,学生依然不懂。所以从几个方面提出对《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及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刘和珍;教学探讨;问题设计

一、根据文章总体感知

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从简单的方面入手。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设计问题:“阅读文章之后,说说本文记述了关于刘和珍的哪些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因为文章对刘和珍的事情叙述的比较多,那么这一环节的主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帅选信息的能力,对文章有一个总体感知。

文章对刘和珍的的事情叙述大致有以下几个:喜欢看鲁迅的作品;预定全年《莽原》;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人员之一;成绩优异,对待学生温和,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听鲁迅先生的讲义,担虑母校的未来,不禁流泪;欣然前去请愿,却是中弹牺牲。文章对刘和珍之事叙述比较多,也比较零散,那么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点进行筛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了解散文的问题特征。除此之外,学生对信息点筛选把握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追问,为什么有些事情写的那么详细,而有些事情就是一句话带过。并给学生讲解如何进行详写略写的技巧[1]。

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大致了解,以及对散文的写作认识,以便接下来对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做一个铺垫。

二、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面学生整体阅读文章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基本问题,问题为“大家通过看文章,了解刘和珍的事情之后,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就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想象能力[2- 3]。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描写,她的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关心时政,追求思想进步;性格温和,待人善良;有组织能力,受同学的尊敬拥护;不畏强权,敢于同腐朽作斗争。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通过事件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去引领学生对整体性的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句话概括,比如:用一句话概括刘和珍的主要形象。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深入分析,把握文章主旨

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问题为“时代背景下,人们是怎么看待刘和珍等人之死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刘和珍等人的牺牲的?”设计这样问题的主要目是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质有一个整体认知。

在这一问题上,当时有几个所谓的学者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当局者认为她们是“暴徒”;小市民仅仅把她们当做饭后茶余的谈论问题。作者对这些人的表現很是不满,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没有把握事实,当局者还是那样的凶残,所谓的文人卑鄙下流,小市民也是精神麻木,所以才会觉得实在是“无话可说”。但真的是“无话可说”吗?当然不是,鲁迅先生“还有话要说”:刘和珍等人的死是徒手请愿的,她们的死表明了她们对民族、对师友的大爱,她们的死让苟活者会在血色中看到微茫的希望[4]。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弄清文章中纷纭观点和评价,对文章中不同观点有一个梳理归纳,逻辑划分,并有一个不同的表述。主体有所谓文人,当局者,小市民,苟活者,真正猛士,我,中国人等。老师可以将鲁迅先生和其他人的观点一一板书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学生提问,加深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难免还有对重点句子或词语的难以理解,那么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提问是对上面三步的理解或者说是加深理解。老师问题为“找出你认为文中难以理解或有意蕴的句子词语”。接下来就针对学生的提问,对重点句子或词语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比如“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一句。这个句子叙述了当时三个女子被射杀是的场景,是从被杀的角度去描写,而没有从杀人者的角度去写,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句子有三层含义,第一,暗示真正的凶手没有出现;第二,三个女子是无力反抗的;第三,模仿所谓文人的语气,对所谓文人的抨击。这个句子在表明三个女子伟大的同时,用隐语的手法抨击了杀人者以及所谓的学者文人[5]。

在学生回答对句子词语的理解上,老师要教会学生基于文体主旨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修辞手法去对重点难点句子进行理解。

五、结语

鲁迅先生写作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比较长久,而且在文字方面也有些深奥,难以被现时代的学生理解接受。但是不管多难,学生还是要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理解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德育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上,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梳理清楚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全文主旨。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达到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斌培.“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研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129-132.

[2] 汤作铭.“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笔记[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70-72.

[3] 孟繁荣.“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3(10):57-59.

[4] 王金凤.为刘和珍塑像——“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J].语文建设,2003(03):36+16.

[5] 王志蔚.“纪念刘和珍君”的造句艺术[J].语文知识,2001(7):58-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和珍教学探讨问题设计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精设计,巧提问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