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柳宗元教育思想的解读

2017-10-23王一茜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柳宗元教育思想

王一茜

摘要:柳宗元一生热心教育,虽多次被贬,仍不改初心。天即自然的唯物论;培养“济世安民”君子的教育目的;五经为本,辅以诸子百家的学习内容;经权结合的道德实践原则;顺天致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法;交以为师的师道主张。这些无不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对后世起到了積极的影响,成为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

关键词:柳宗元;唯物主义;教育思想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政治理论家。贞元九年他考中进士,十四年考中博学鸿词。先后任集贤殿正字、京兆府蓝田蔚、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等。在长安时,柳宗元已开始教育活动,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过着十年拘囚式的生活。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元和十年改任柳州刺史,他把教育活动扩展到岭南地区,主持修复了文庙和州学,还修复了大云寺,促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政绩辉煌,受到人们的拥戴。

一、哲学思想

柳宗元继承荀子以来天即自然的唯物论,以唯物主义观点阐明自己对天的看法。针对韩愈认为天有意志,能主赏罚这个唯心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见解。他认为天和地都是自然物,同果瓜草木一样的性质,只是体积较大而已。因此,在《天说》中他说:“天地大果瓜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既然天地、果瓜、草木都是自然物,那天又怎么能主宰赏罚呢?由此他得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有人以为天能赏功罚祸是谬误,是不可信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天的看法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天有意志说, 一种是天即自然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唯心论与唯物论思想的一个分水岭。韩愈主张天有意志、能赏罚;柳宗元则相反,主张天即自然、无赏罚的意志和功能,且深入探讨了宇宙天地的形成问题,阐明宇宙天地并非由神创造出来的。由此可知柳宗元哲学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育思想

(一)论君子

儒家学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所要造就的人才,一般称为“君子”。可是,对于“君子” 的界说各有自己的见解。柳宗元是这样要求“君子”的:“伊尹以生人为己任,管仲舋浴以伯济天下,孔子仁之。凡君子为道,舍是无以为大者也”。在这里,他认为“君子”要像伊尹、管仲、孔子一样,有爱民济世之志向和行动。“生人之意”的政治原则体现子造就人才的思想中。他又说:“君子学以植其志,信以笃其道。”可见“君子”不是天生的,不是靠身份品级得来,而是经过后天学习而成的,培养高尚志趣、笃信力行伟大理想的人。因此,作为“君子”就必须“周乎志”、“周乎艺”,如果志艺两方面都完备了,那么“君子不患矣”。他的原话是:“周乎志者, 穷跪不能变其操;周乎艺者,屈抑不能贬其名。其或处心定气,居斯二者,虽有穷屈之患,则君子不患矣。”他又要求:“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这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善天下”的继承,不论出或处,都能合乎道。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内外兼修,内可以守其道,外可以行其道。为国家所用,就出而施行其道,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养以完善其身。君子以行道为职志,虽成为国家官吏,但应认识到官吏是人民的公仆,而不能颠倒主仆,奴役人们。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所说的“君子”不像正统儒家学者经常讲的“忠君、孝亲”这一套陈辞滥调,而是着重于具有“生人之意”的志向,目的在于“济世安民”,在于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需要。他同韩愈思想歧异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鲜明的表现。

(二)论学习内容

“君子”的使命是“行道”,当显达时就要把自己的抱负和本领贡献出来,以利于“济世安民”。柳宗元认为,“取道之原” 需要有所本或有所准绳。究竟以什么为本呢?他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即从《书》质朴的文字可以学习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实质,从《诗》的内容无邪可以学习认识人们恒常的性情,从《礼》规定行为合宜可以学习行动的适当,从《春秋》的褒贬决断学习判断是非的能力,从《易》讲事物变化学习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此外,为了“行道”需要而做文章,还须从《谷梁》中学习磨砺文章的气势,从《孟子》《荀子》中学习文章条理畅达,从《庄子》《老子》中学习文思畅想多端,从《史记》中学习文字的典雅纯洁。[ ]借以“旁推交通”,使文章能准确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总之,要想在道德、学问、文章各方面有所进益,就必须以五经为本,辅之以诸子百家之言。由此可知,柳宗元指出的学习内容和范围,虽然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儒经, 这是个特点。其次,柳宗元主张学习百家时,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批判,不要盲目信古崇古,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例如,他非常喜欢《国语》,认为《国语》的写作很有特点,富有文采,但其中也有不少怪诞之事及迷信的观点,所以应分别给与肯定和否定,把学习和批判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博采众长、益于世用的要求。

(三)论教育与道德修养方法

1、经权需结合

柳宗元认为行道处事的方法,必须“知经”、“知权”,做到二者配合。他在《断刑论下》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经也者,常也, 权也者,达经者也。皆仁智之事也,离之,滋惑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也。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偏知而谓之智,不智者也;偏守而谓之仁,不仁者也。知经者,不以异物害吾道,知权者,不以常人吾虑,合之于一而不疑者,信于道而已者也。”“经”就是原则性,“权”就是灵活性。道德实践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否则就谈不上道德,但实践中遇到具体情况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单纯坚守原则就会陷于拘泥,过于强调灵活就会违反原则。因此如果把原则性和灵活性两项分离开来,就会造成或此或彼的两种偏向,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分寸适当的行为。endprint

柳宗元深刻阐明经与权、仁与智的互相依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补充的必要性。这个方法论具有丰富的辩证观点,不但在个人修养上适用,而且在教育工作上也是适用的。

2、顺天致性

柳宗元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世界,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规律,顺应规律就能正常生长发展,违反规律就会妨碍生长发展,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

柳宗元认为,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妨害其自然的生长发展。在《种树郭集驼传》中,借种树为喻集中说明了这个意思。郭真驼善于种树,驰名长安。他所种的树,“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慕仿伺,莫能如也”。究竟种树有什么诀窍呢?郭豪驼答曰:“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就是说,按照树的生长规律办事,“不害其长”,便能够使树“硕茂”、“早实”、“蕃殖”。如果“爱之太恩,扰之太勤,旦视而暮抚”,甚或“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

在这里,柳宗元表达了他的“养人术”主张,要按自然规律教育学生,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不能残害儿童的生长发展,也不能骄生惯养,过分溺爱。柳宗元这个主张和封建教育的棍棒纪律或思想禁锢是对立的,与其“天即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四)论师道

1、师道不可废

魏晋时期,儒学衰落,玄学佛學兴起,师道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流传至唐,韩愈为破除这种风气,作《师说》。柳宗元支持韩愈的主要观点,他利用种种机会表明要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度,先后写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友箴》等多篇文章,进行提倡师道的宣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普以下,人益不丰师,有则滩笑之以为找人。”在《师友箴》中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他在《送易师杨君序》中说“世之学易者,率不能穷究师说,木承孔氏而妄意乎物表,争伉乎理外,……离其原,振其末,故羲文周孔之奥,诉冒混乱,人罕由而通焉。”

2、交以为师

他重视师道,主张学者应从师学习,必然形成一种师生关系,所以不以师为非,不以弟子为罪。他自己也认为有责任为师,凡找他请教的,都给以实际的指点,从来不拒绝学者的要求。但他把教师看得很崇高,条件很严格,需具有道德和学问,才足以为人师。

柳宗元认为自己是一个贬官之人,本是经常遭到政敌的污蔑、造谣,如再公开招徒讲学,建立师生关系,会更加遭到政敌的攻击。因此,他不愿公开建立师生关系。但他觉得既主张师道而尽师之责,又不接受师之名,名与实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他提出“交以为师”的观点,要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能两全,又有两利,既能体现对师生关系的辩证思想,也含有民主平等因素。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是唐代儒学重振中独具慧眼的理论成果,同单纯从儒经或孔孟道统中找理论根据的孔颖达、韩愈教育思想,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柳宗元以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政治思想为本,提出了自己对培养人才、学习内容范围和师道的新见解,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其卓越的地位。

但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人物,在教育思想中尽管有其朴素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和民主性的一面,不能否认的是他也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另一面。例如“济世安民”的人才观,就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产物,而谈到学习内容,仍然局限于封建官吏的统治知识和修养方面,没有谈到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但不论怎样,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柳宗元教育思想
江雪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