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背景与翻译的关系对翻译的影响

2017-10-23车蕾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翻译

车蕾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不是简单的相同意思词语的替换,而是找到合适的途径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人们应熟悉自己的文化并意识到源语言文化,才能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翻译与文化相关联,文化对翻译来说非常重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翻译,而不同的翻译随文化背景而改变。文化背景是翻译的基础,好的翻译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和翻译的关系的角度,帮助大家了解文化背景更有助于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与翻译的关系

一、文化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指文学、音乐、艺术等抽象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文化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即体现人类社会生活特征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能等。

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产品中,这意味着文化不仅是指学校、组织等物质形态,而且还包括思想、习俗、家庭形态、语言等精神形态。简言之: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还是两种文化的渗透。著名翻译学家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里才有意义。” [1] 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翻译,不懂得文化背景,就翻译不出好的作品。我们必须关注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译者,在本质上,必须是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人。作为一名翻译家,必须要精通两门语言,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我们无法想象,不了解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就能做好一名翻译。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被文化所影响和限制。翻译的过程,不论译者有无正确的理解与否,在极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的相关文化知识。对于一名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比较,他的口译和笔译的正确性是无从判断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只要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就能相互传递。在翻译中这些是相对容易的。除了相似性之外,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也是翻译的困难所在。我们必须牢记: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想在翻译领域有所造诣是异常困难的。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讨论文化背景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背景与翻译的关系

(一)习语翻译和文化

习语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历史悠久,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在翻译习语时需要做一些转变。比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这一句话,来源于瑞士。意思是说一个贪婪愚蠢的农夫,杀死了他的鹅,而这只鹅可以下金蛋。农夫认为只要把鹅宰了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金蛋,殊不知,他什么也没得到。该习语意在表明:有些人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长远利益。如果我们把它译为汉语,应为“杀鸡取卵”,而非“杀鹅取卵”

有时候,习语表面意思直白,而对于译者来说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就会产生很多困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格外注意习语的翻译。在翻译习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局限于字的表面意思

例如:汉语“骨鲠在喉”比喻“心里有话没说出来,堵得难受”,而英国习语“有块骨头卡在嗓子眼”意思正相反,是指不愿去说某事,而找借口说有骨头卡在喉咙里。再比如:汉语习语“知子莫若父”和美国习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表面意思上两句话很相似,实际上中国习语强调父亲更了解孩子,而美国习语比喻即使是做父亲的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

(2)避免直接增加中国人物名字到翻译中

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通常可直接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在下句中需要做些变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保佑。(《红楼梦》第六回)。这里,“菩萨”是佛教中词汇,而“上帝”是基督教中词汇,所以“god”应改为中性词“heaven”。再举个例子:“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有些人把它译成“说曹操,曹操到”;但在英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叫“曹操”的人,故在这里提到他的名字不合适。译为“说某某,某某到”会更好些,保留了原汁原味[2]。

有时候,即使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都有许多习语与动物有关,然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不同的意义。英国人普遍都爱狗,而中国人更偏爱龙。两个国家对于两种动物的心理反应却截然不同,这在很多习语中都有体现,所以,我们在翻译习语时需要做些转换。

例如以下几个习语:

幸运儿:lucky dog

瘦的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以毒攻毒:Fight fire with fire.

人不可貌相:You cannot judge a horse by its saddle.

(二)颜色翻译和文化

人类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人们对颜色的情感毫无疑问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颜色观同样也是文化观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观,反映出不同的颜色内涵。

红色,在中国,通常与愉悦喜庆的场景相联系,例如:“开门红”,结婚时穿红色旗袍等,红色是好运的象征,渲染出喜庆的气氛,预示着一切美好的开始。白色在英语国家和在中国却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白色,在英语国家,是纯洁、高雅的象征,结婚时新娘都会穿着一身白纱,新郎会穿着一身白色西装,一同步入婚姻的幸福殿堂;而在中国,特别是古代,家中有丧事时才会身穿白衣,披麻戴孝。值得注意的是,带有白字的汉语译成英语时,并不是用白色直譯,英语当中有对应的词语翻译,例如:“白菜”译成:“Chinese cabbage”,“白熊”译成“polar bear”,“白蚁”译成“termite”。绿色,在英语中代表嫉妒;然而,在汉语中,通常用“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表示嫉妒。不同的颜色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含义。汉语中“戴绿帽子”表示妻子与人私通。黄色,在汉语词汇中有“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表示的是淫秽电影和淫秽书籍,若翻译成“yellow movies, yellow books”,不会有人看懂[3]。因此,了解异国文化对准确翻译来说非常重要。endprint

(三)寒暄语翻译和文化

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模式,翻译时我们需要做相应变化。例如:英国人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他们会说:“今天天气不错,是吧”,他们并不是真的谈论天气,事实上,只是彼此打招呼寒暄而已。这就像中国人见面彼此问“吃了没”一样的意思。当两个中国人见了面,一般其中一人递给对方一支烟,问道“吃过晚饭了吗”表示礼貌;但要问一个外国人这个问题,他/她可能就会疑惑:“为何你要问我这个问题?难道你是想请我吃饭。”当人们分别时,通常会说Good-bye ,Bye。而在中国,一般会说“慢走,慢点开”,这就不能直译了,若译成“Go slowly”会让人觉得奇怪。

(四)商标翻译和文化

商标的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研究语言、地区文化以及消费心理相互之间的差异。商标是产品质量和特点的象征,商标的翻译能否达到促销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广大受众理解、接受和认可,它绝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机械式转变,商标翻译的成败在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好的商标翻译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将“瘦身减肥片”出口到美国,译为英语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销售人员认为这种减肥药卖给美国渴望减肥的人一定很受欢迎,必定大卖,而结果恰恰相反。据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把他们称为obese people(大胖子)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他们当然不买账!为了投其所好,商家把商标改为slimming pills,果然卖得很火。

在将进口品牌译成汉语时,我们通常都采取谐音的方式。例如:Pepsicola(百事可乐),Safeguard(舒肤佳),Bisquit(百事吉)白兰地,Holsten(好顺)啤酒。再比如:一个著名领带品牌Goldlion,直译为“金狮”。由于其谐音为“金失”,中国顾客是不认这个牌子的,后来改名为“金利来”,寓意是“财源滚滚来”,自然畅销。知名自行车品牌Giant,译者不是译成“巨人”而是译为“捷安特”,意思是快速且安全。国内外知名儿童品牌Johnson,起初译成“庄生”、“庄臣”,现译为“强生”[4]。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译名满足了客户的心理需求和购买欲望。

(五) 赞美语翻译和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面对赞赏之词时,两国人的回答却不同,西方人一般比较自信,回答也是接受赞赏;而谦虚礼让的中国人在面对赞赏时却比较低调,有时甚至否认对他的赞赏。

比如:有两个大学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都各画了一幅画,路人对他们都发出赞赏:“画的真好啊!” 美国人回答:“谢谢!”而中国人却回答:“哪里哪里!我画的并不是多好,和这位美国人比我还差得远呢!”这就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就会觉得美国人不够谦虚,中国人反而太谦虚就显得做作了。

结语

总之,一种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是经验的复杂综合体,不仅包括历史、社会结构,还包括宗教、传统习俗以及日常用品。对于完全融会贯通实属不易,特别是与目标语相关。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还要通过语言表层了解语言的深層内涵和文化含义。因此,对于译者而言,不了解文化背景,就无法做出准确贴切的翻译。文化转换需要多管齐下的方式,更加注重反映出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这就在好的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译者需要深入考量作者和读者各自的文化背景,并通过对这种文化底蕴的揣摩,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出上等的译文。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格外注意文化背景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 New York: Foreign Language, 1998(3):29-33.

[2]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志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7.

[4]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翻译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和策略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文化背景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