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浪儿童群体的社会救助探析

2017-10-23吴瑞宁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流浪救助群体

吴瑞宁

【摘要】20世纪以来,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话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尤其是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说明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要从政府政策方面和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需要政府内部协调,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城市流浪群体问题。

【关键词】流浪群体政府社会救助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1、背景

改革开放后,乡下人员越来越多的涌入到城市中,这一现象备受人们的关注。 流浪儿童群体主要存在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郑州等大城市),他们主要靠乞讨和做一些类似于卖艺的事来勉强维持生计。 他们在流浪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据有关部门统计, 以捡、偷、抢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流浪儿童约占总数的 70%, 沾染了各种不良习惯的占 70%。从整体上来看,流浪儿童大都没有经济基础,为了缓解生活上的压力,不得已才实施的“穷犯罪”。

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希望通过对流浪儿童群体的社会救助的探析,为社会救助机构提供必要的帮助,改善服务、提升救助质量。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流浪儿童的工作,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公众意识的提高,同时引起社会对流浪儿童的高度关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相关理论

1、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理论”最早是由法国著名学者勒内·勒努瓦提出的,该理论是指在社会中,个体脱离整体,与社会整体产生断裂,认为穷人会被别人不自觉的排斥。

流浪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排挤,被人差别对待,甚至遭受歧视,这种差异否定了他们进入社会交流互动的权利。家庭问题是导致流浪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

2、需求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逐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这五种需求,不同的阶段,迫切需求的程度不同,低级需求是人们必须要满足的,高级需求是要求在低级需求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有的。

流浪儿童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过着吃不饱饭的生活,衣衫褴褛, 生存环境差,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其他的娱乐休闲更是遥不可及。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才能逐步满足其他更高需要。

三、城市流浪儿童群体形成原因

1、 社会发展变化

城市流浪群体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城乡生活水平差异,导致一部分人在乡下生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来到城市寻求生存之路。然而这部分人难以在城市中维持生计,故而走向了流浪乞讨之路。

2、家庭经济贫困

我国的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来自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因为贫困问题,往往很难完成学业,同时受周围人的影响,村里都去外出打工,挣钱的念头就很容易让他们放弃学业,从而走上乞讨流浪的道路。

3、家庭的缺失

家庭问题是导致儿童流浪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因,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在校学习不好而在家中受到父母采用不正确的手段来惩罚,这样就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继而离家出走。

4、学校教育的失误

如今的学校教育观念有些偏颇,以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壞来评判学生的水平,这种观念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这驱使他们结交不良的人际关系,离开学校走上流浪乞讨道路。

5、儿童自身原因

孩子由于年龄篇小,受教育程度低,而好奇心强,不了解社会才会走上流浪的道路。这些刚成为流浪群体的儿童容易受到长期流浪社会的儿童的影响,养成一些不好的乃至于违法的习惯,最终被同化,成为危险的流浪儿童群体。

6、社会政策不健全

当前我国并没有专门为流浪儿童救助而颁布的具体法律条文。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遣送原籍仍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案,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更加容易导致二次流浪。

四、社会救助对策

1、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城市流浪群体的形成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贫穷,努力提高经济水平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大力发展经济,从源头上预防流浪群体的形成。

2、发动社会力量

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的组织和每个人的努力。短暂的、单一的救助是解决不了流浪群体的问题,对于流浪群体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动员社会力量,集合群众能量来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培训

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要加强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对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工作水平,让他们能够在救助过程中更加高效。

4、加强政府合作,流入地与流出地救助有机结合

要对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对他们的救助,流入地救助部门应该与流出地救助部门之间加强联系,相互协调,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5、人性化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构成种类复杂,救助工作应该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实行救助。针对一些临时性的流浪儿童,应该对他们真心相待,而不能为了完成指标来救助。

6、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

对流浪群体的救助需要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由民政部门牵头领导,制定对这一群体的救助方案,对救助站的工作进行管理,各部门协调运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五、结论

城市流浪群体的社会救助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虽然在在救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入手,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救助流浪群体在政府内部要加强各部门协作,同时发动社会力量,联系群众,共同对流浪群体进行救助,不让他们死于无助。通过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城市流浪群体问题这一难题在长期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解决。

六、参考文献

[1]刘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义[N]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

[2]王思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N].文史哲,2007.

[3]冯元.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J].2014.

[4]王舒婕.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问题[D].淮海学院学报,2012.

[5]钱丽花.解决流浪儿童问题需多方联运[J].中国民族,2012.

[6]余华龙.全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在京研讨[J].社会与公益,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浪救助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视觉
调查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中间群体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