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2017-10-23何霞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科学教学

何霞

摘要: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亟待提升。情感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本文从教师素质的完善、师生关系的和谐、科学历史的讲解、实验成功的体验、课外实验的探究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提高提升青少年的理智、道德、美感等多方面情感素质。

关键词:科学 教学 情感教育

国家级名师卢家楣曾就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做出过调查,调查结论中有以下几点:1、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虽属正向但亟待提高,2、青少年乐学感和自信感逐段下降, 其他情感亦有下降趋势,3、青少年情感素质与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同步发展,4、师生关系对青少年情感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具有直接作用。[1]

情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教学环境,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充分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

科学作为一门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综合性课程,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教师素质是决定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深度的深浅。

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课内知识包括课本基础知识、解题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等,这类知识会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加。而课外知识的含量最能体现一位教师对教育的热忱度,对此类知识的扩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

1、了解各门学科的发展史,比如物理学发展史、化学发展简史等,将知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联系。

2、熟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青春期心理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将教学方式多样化;

4、尝试课外实验知识的探索,为引导学生的课外研究打基础。

5、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起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和谐关系是情感交流的基础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学生增加他人沟通的机会。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占主动的地位,而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情绪与态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这里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1、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让学生感受到被尊敬。

2、学生处在一个集体中,与教师、同学有着多重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待之。

3、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心理、身体两个发育的高峰,需要教师做好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

4、在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单一化到多样化转变。

三、边缘知识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手到拈来

把教科书里出现但不重要的内容暂称为“边缘知识”,比如:名人事迹、历史回顾、前沿科技等。这类知识,不为教师重视,但被学生喜欢。利用好这类材料,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针对一些科学发明成功史,比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推广交流电等。激励学生向伟人学习不畏艰难、为寻找真理而付出努力。

2、也有一些先失败后成功的科学家例子,比如:近半个世纪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钱德拉塞卡等;和一些不完美的科学家,比如:发现夸克的盖尔曼、爱迪生等。让学生学会用思辨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3、针对网络的利弊、克隆的优劣、以及生物细胞科技的发展,让学生搜集材料、展开讨论,对未来的科技生活做出大胆的想象。

四、实验操作,体验成功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离开实验,便谈不上科学,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沉浸在题海的战术里,实验操作大部分是教师演示,学生的实验机会少之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安排学生实验;学生在校时间安排紧凑,没有多余时间操作;实验器材简陋或不足,无法完成实验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

(一)、应以年段为基础成立教师实验小组,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学生实验,而不是个人的力量。

(二)、找到简易的器材代替部分实验室器材,或者制作简易实验装置比如:用矿泉水瓶代替玻璃容器进行物质反应,用放大镜代替凸透镜、白纸代替屏幕、学生自备蜡烛做凸透镜成像等实验。

(三)、动用优秀学生的力量,建设科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为教师制作实验模型或装置,还可以带动部分学生主动完成科学实验。

五、课外实验,适当延伸

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下属的各个情感并非均衡发展,而呈参差不齐的失衡态势,其中探究感发展最差,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智育的软肋。[2]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3]

例如:浙教版《科学》七下课后研究性学习课题“噪声的污染及其控制”,指导学生研究的思路,从两条路径展开,其一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其二是实地考察取景取物调查研究噪声的污染源、现状及控制方法或可采用的控制方法,将理论资料与实地情况联系并整理成论文形式。

课外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或独立解决问题,或在团队中学习合作、沟通等技巧,是发展学生理智情感教育的一条主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情感的体验与教育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充分依靠教师,发挥不同学科的积极作用,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家楣,等. 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2009,(12):1152-1164

[2]盧家楣,等. 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2,(1):110-117

[3]肖川. 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科学教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