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物专访的采访与写作

2017-10-22刘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常德对象细节

刘凌

摘 要:近年来,笔者发表了不少人物专访和通讯,做的几个较大的选题,也都是和人物专访有关。在采写人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提前“认识”、充分“交流”和捕捉“细节”,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打量每个个性各异的生命,是写好每一篇人物报道的基础。这就是笔者在人物专访采访与写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感悟。

关键词:人物专访;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252-01

在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常德晚报工作的这些年,笔者发表了不少人物专访和通讯,做的几个较大的选题,也都是和人物专访有关,而采写人物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也有教训,有探索,也有感悟。笔者认为,提前“认识”、?充分“交流”和捕捉“细节”,用全面、全心的视角去重新打量每个生命,是每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需要做到的。

一、提前“认识”

说起来,人物专访采写的流程还是非常简单的:获得线索,确定访谈对象,想办法找到他,说服他接受采访,然后仔细准备资料,然后去跟他坐下来谈,谈完了把录音和记录整理成文字,最后形成一篇文章。选准采访对象,这事情是首要的。行业众多,人物众多,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物都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之列。读者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形势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我们选择专访对象的基本标准。西方记者选择专访人物往往定格在“富有魅力的人物,或从事有趣职业的人,或具有引起争论观点的人”。这样的标准,我们也可以拿来参考一下。

确定了采访对象,提前“认识”一下自己要采访的人物,这点很重要。人物专访最忌讳的是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不熟悉,知之甚少或知之有误。一个错误的提问,一句无知的问话,最容易引起被访者的反感。而且,有很多时候采访时间是很有限的,将时间浪费在一些基本信息的搜集上,“交心”从何谈起?

前些年,常德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媒体集中采访报道首批入选湖南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员,我负责了其中4位人物的采访任务。相信我们大部分记者都经历过这样的集中式典型人物采访,仓促的时间、同行间的干扰、浅尝辄止的谈话……在这种氛围中很难捕捉到令人满意的细节。这时候,提前做的“功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对人物非常了解,才能抓住机会,提出关键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和信息。专访前先要熟悉被访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学习一点与被访人职业相关的知识,先拟定采访提纲——根据专访的意图和已经了解的情况列出你要提的问题。这些准备工作做得越到位,你会发现越容易和采访对象沟通。“胸有成竹”自然能够“妙语连珠”。

二、充分“交流”

笔者觉得,采访人物,就是人与人之间轻松的一次谈话,记者不是很急功近利地问完要问的几个问题,然后拔腿就走。充分的交流,往往有意外之喜。在采访提问中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很有必要。因为这能激发采访对象的兴奋点,使采访对象表达出丰富的内心世界。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兴奋点都隐藏在自己最为关心的事物背后,或许是其最擅长的领域,或许是其最为骄傲的部分。总之,要在采访过程中逐步将受访者引导到兴奋区域,产生一吐为快的奇妙效果。

2012年的年底,知名作家王跃文来到常德签名售书,我和同事郑彦对他进行了专访。我们特意选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您曾经说过,官场文学在中国繁荣的本质性原因,是因为官场状态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我想请问,如果将来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对您说,王跃文先生,我知道您的官场小说写得很好,但我不喜欢看、也不愿意看,我更愿意了解爱情或者其他享受生活的东西,您会做何反应?”在这样的“刺激”下,王跃文说出了“心声”——“我甚至还有一个更激进的观点,如果年轻人必须看我的小说才能在社会上走得顺的话,我愿意我的小说速朽。如果我的小说速朽了,就说明这个社会更好了。”如果没有观点的碰撞,我们怎么能听到如此犀利的言论?

还有一点,每一个访谈,其实都应该有一个贯穿的主线,或者圈定一下谈论的范围,开始应该有个初步的“腹案”,这样提问才能有的放矢。在采访《民族文学》主编叶梅的过程中,我的提问就集中在文化的传承、文学现状和发展这些方面,而且结合常德晚报进行的“溯源沅水”活动,让访谈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捕捉“细节”

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一篇人物专访,可能一些主要的事情忘了,而表现人物的细节却难以忘怀。为什么?因为细节最能传神,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对人物专访的采访,有人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聽。还真是这样,其实从一开始见面,采访就已经开始了,人物的所有表现,都能反映他的特质。言语、神态、环境……这些东西能够增强人物的真实性,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的经验是,对自己有触动的赶紧记录起来!细节真的太有用了。

在采访作家卢年初的时候,他挺放得开,但他的有些言论自然无法扩散,他就要我们“封口”。我觉得这个细节挺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于是在文章中记录了下来。“‘有些话你们听听就好了,不能写哦。他狡黠的笑,潜台词就是——‘你们懂的。”只需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心直口快却不乏小心机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以细节动人,以细节取胜,可以说是人物专访成功的一个“秘诀”。而生动感人的细节,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要求记者有极强的观察力,要善于在深入采访中,通过比较、鉴别,找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来。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德对象细节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