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滋养下的后现代主义

2017-10-22阎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后现代主义

阎琳

摘 要:后现代主义从西方兴起传入我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我国的大众传播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把握后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点,以及网络文化为其提供了哪些条件,对我们分析大众传播活动中后现代主义的体现以及如何辩证的看待这种趋势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内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247-01

一、网络文化滋养的“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

“后现代”一词在二战前后均被提及,在二战前在19世纪70年代,这一词汇最先被应用到绘画界,被用来描述当时比法国印象主义更前卫的绘画。此后,后现代性的反叛精神就已经显现出来,鲁道夫.潘诺维茨最先赋予了“后现代”以理论性的反思和批判的思考。在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们以尼采为鼻祖开始了以颠覆传统的哲学和文化的话语转向。

虽然“后现代”一词至今仍未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正如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所言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概念。但是在此可以借鉴利奥塔为“后现代”所规定的两个定义标准:其一是历时态标准,其二是共时态标准。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消解现代主义提出的“中心”和二元对立的“罗格斯”。利奥塔曾说过:“用极简单的话来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态度无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科学进步反过来预设了怀疑”①。(2)后现代反对权威主义、反对绝对的主体。(3)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的首要表现就是终结现代哲学的“反传统”话语。(4)后现代主义对于媒介的影响,鲍德里亚对此进行过深刻的解读,首先媒介现实表现形式会出现“内爆”,“内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而“内爆”则会引起仿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的消失;信息娛乐之间的界限消失;从追求真实感到追求娱乐感;政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政治的严肃与娱乐的无厘头交织、让人无从分辨。

二、网络文化下的“后现代性”体现

传播学家曾提出麦克卢“媒介即讯息”,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②媒介在其阐释后不仅是作为手段、形式的存在,而且更是目的和内容。

1.相辅:消除了显性的文化霸权。网络文化的产生的原因与后现代主义迥异,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数字化的蒙太奇式的语言载体打破了原有的叙事风格。从形成的网络环境上看,信息的存在状态的零散的,庞杂的也是多元的。从技术手段上看,网络上的超链接等功能,连接着庞杂的信息部落,在信息的海洋中中心化被消解了,使用者拥有着选择权和传播权,对传统媒体的单向度的传播方式进行颠覆。网络技术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一体化的呈现便是对传统媒体最好的融合,也是对其存在意义的最大的消解。而消解、去中心和多元论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其次,网络文化下内爆的产生。鲍德里亚对内爆界定为“相互收缩,一种奇异的互相套叠、传统的两级坍塌进另一极。”③这种内爆的导致了“每一种意义差异系统内部界限的消失瓦解,它原有的两极合成一级,造成意义差异的短路,并抹消术语、对立概念以及媒体和真实之间的一应区别。”④从网络文化的技术手段支持受众无逻辑式的跳跃,为打破了专业的壁垒为内爆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中信息大多以平面化、无深度的方式拼接,使政治、娱乐、广告等内容混杂在一起最终从仿真的流变为超现实的实现。第三,网络文化实现了网民参与信息的创造,推进了自由和民主的形成。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度传播,大众在成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充当着信息的生产者,由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文化创新者,打破了元叙事结构。

2.矛盾:网络文化本身也存在着隐形的霸权。虽然网络文化使得后现代的一些理论域得到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但是网络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所偶倡导的某些理论存在矛盾。首先网络文化在为消除一些显性的霸权提供可能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隐形的霸权。法国的司法部长雅克.土邦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因此,欧洲的德国、荷兰还有法国等多个国家为了避免这种隐形文化霸权,一直努力把本国的文字作为网络语言,建设自己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虽然网络文化的产生的原因与后现代主义迥异,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而网络技术所塑造的网络环境也是对人的又一次异化,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人们回到日常生活的普通平凡人是相悖的。所以人们即要意识到在网络文化下后现代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又要时刻警惕成为了技术的奴隶,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注释:

①(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载工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人学出版社,1993:53.

②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③徐世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03-113.

④乔治·瑞泽尔,谢立中等(译).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 142-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后现代主义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