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堂没有下课铃

2017-10-21陈建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品德家长课程

陈建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道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简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言行一致、具备社会生活能力的人。这就涉及到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德”排在首位,可见品德之重要。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使他们尽早具备社会生活能力。但是,要达到这种效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我市各小学中,《品德与社会》的课程都偏少,每星期只有一两节课。指望这短短的一两节课教育学生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那是不现实的。小学生的道德修炼,必须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结合本人多年的品社教学经验以及反思,我认为要达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必须要师生配合、家校联动,大致可分为三点: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品德与社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第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刻体验、践行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充分利用有限的《品德与社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1.课前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收集该课程相关的资料,提示他们可以从书本上、网上、影视资料中查找,并在《自然的恩赐调查表》中填写自己的发现。通过早期的资料收集,学生们了解到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涵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我感觉得出,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有了朦胧的感恩意识,方便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观能动性和参与兴致

通过投影仪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先是播放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飞鸟、游鱼……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纷纷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接着播放一段《地球你好吗》,展示的却是受到污染了的大自然,触目惊心,学生们都沉默了,我知道他们是在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是最直接的,在适当时候活用多媒体,能极大加深他们的理解与印象,接下来的几个视频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

肯定学生们的讨论,要求他们在明白了善待自然万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踏实付诸行动。庄重地举行了“善待自然万物宣誓仪式”,以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刻体验、践行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整理一些典型的学生交通事故案例,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跟学生们反复交流讨论,许多学生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场面,都感到很震惊。我提示他们思考: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事故,除了自己受到伤害外,还有谁受到伤害?慢慢地,他们都有了共识,知道还会伤害到家人、社会上其他人等。这时候,我就让他们互相监督,避免因漠视交通规则而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实话说,刚开始的时候效果不甚明显,部分学生当面唯唯诺诺,转头就当耳边风了。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我欣喜地发现成功了。

第二,整理一些见义勇为的资料(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典型)跟学生交流,让他们体会到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大力提倡,但同时会存在风险,学会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合适的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第三,就一些典型的儿童伤害案件,如山西男童被挖眼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第四,鼓励学生给老人让座、做卫生小卫士等公益活动,并建议用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品社教育工作者能多一点关怀,再多一点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断在生活中修炼品德,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

三、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已实行多年,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过分溺爱导致了学生品德的残缺。有的学生在校内表现非常好,待人有礼貌、热爱劳动,但是回到家里就判若两人,酱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从内心情感上,家长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殊不知这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修炼品德、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意志力的软骨头,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

所以,家长应该和学校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密切配合,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能把从学校品德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家里检验、践行,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家庭附近的社会环境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品社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多跟家长沟通,说服他们能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建议家长建立孩子在家里的品德修炼的小档案,并适时跟小孩交流沟通,让小孩实实在在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修炼过程,需要家校联动,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中和社会生活里学习、体验、践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品德家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好学者贤
家长错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品德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