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美术多元化教学方式

2017-10-21迟茜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教学方式美术

迟茜

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革新也赋予教育者以新的使命。一系列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新理念、新角度、新措施,这一切的转变,都让我真切地意识到,新课标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随着发生变化,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 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国内美术教学的现状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多方面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从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唯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从美国的美术教育中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而是与广义的美术教育内涵相联系的,虽然小学美术与成人美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

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不是我们不努力,这其中有许多局限性,比如班级人数众多,在我教的班级中最多的一个班人数也要达到50多, 这在国外至少是发达国家少见的,因为我们经济上还是不够富裕的,据2001-2002统计,我国小学每班人数在46-60人以上的班级要占全国的80%,对这样的班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对于美术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更是很少关注了。都说中国的孩子乖巧,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美德,但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意思,老师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太顺从,缺乏自己的个性。

二、拓宽多元化教学方式

1.尝试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讓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2.创造自我体验情景,弘扬人文精神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也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单一从艺术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因为绘画技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艺术教育是认识领域的渗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应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

3.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

创造力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缺少的是发现与挖掘。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艺术欣赏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艺术作品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创作者的构思和描绘,而另一方面却源自欣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没有想象就无法欣赏艺术美。当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自主的创造者时,才会激发他们积极自主参与艺术学习的热情。

学生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持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教学方式美术
美术篇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