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再现 灵动而生

2017-10-21陈仕莹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原味例文本真

陈仕莹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说过:“以不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乐于读吧。”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中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

中年段的习作,应该是刻画孩子心灵感受的优美文字,现在却逐渐走进了一种“套路式作文” 的误区,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就曾出现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老师正坐在办公室批改作文,桌面上摆着两个学生的作文,细看之下,两篇作文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用词等几个方面都大同小异。

镜头二:由于处于方言区,孩子们的文字表达普遍带有方言的色彩,主要是句子表达不符合语法。例如:“给我拿一把扫帚”写成了“拿一把扫帚给我”;“小红是个坏孩子,常常骂我”写成了“小红是个坏孩子,常常闹我”……

以上的镜头经常出现于习作过程中,老师们在哭笑不得之余,不禁抚额自问:到底是“教”出现了问题,还是“学”出现了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一再在作文教学中探索新的方法,致力追求习作的本真与原味,呈现出小学中年段学生习作所特有的“形”、“神”、“韵”。

一、“形”随笔动,舞出清晰而明了的主题

每次习作伊始,当学生看懂了习作要求,动笔写作,贯穿整篇作文的线索就应该于孩子们的脑海内生成,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形”。

1.“鱼骨作文法”,为学生的思维定“形”

笔者在教学中,就曾经尝试“鱼骨作文法”。鱼头代表的是作文的题目,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主脊骨是整篇作文的主线,支撑起整篇作文;而小鱼刺则是丰满作文的小亮点,要想让人回味无穷,就要在鱼尾处添灯加彩,要的就是有一个精彩的结尾。

2.教师转变评价观念,定“形”要因人而异

古人有云:“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教师在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和评价的时候,要做好“因材施改”,所谓的作文定“形”也要因不同的学生而不同。

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学生按习作的要求写清线索就可以了,可对于一些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二、“神”自文生,跃出本真,品出原味

当作文的“形”现之时,“神”便自文而生。整篇作文的主要内容便是“神”。神跃然于纸时,本真与原味便散发出独有的摄人魅力。那如何突出本真,现出原味呢?

1.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山上之鸟鸣,落叶之飘泊,小河之涟漪,日升月落之壮美……如此平凡的事情,在孩子心目中都有属于孩童心灵的诠释。

2.“大事”虽能引起共鸣,“小事”更能妙笔生花

在学生的习作中,屡屡可以见到大同小异的作文题材。例如写难忘的一件事,都是自己受伤了,别人怎样帮自己檫药;写爸爸妈妈的爱,大部分都是写自己大病一场,父母衣不解带地照顾自己;学生写作题材贫乏,未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达成正比。

其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让孩子发现身边的“小事”:春草发芽、夏雨倾盆、秋风叶落、冬日暖阳,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在孩子的笔下更能绽放出迷人之花。

3.真实的作文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

在孩子开始接触写作以来,就接受着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道德说教”,急于让孩子学会说“主流话语”,而从不敢给他们留下自我思考和自我表达空间。

没有个体体验的作品是苍白的,没有丰富的个体心灵表现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引入真实的“活水”,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所欣赏的美景,都应是学生亲身经历并已于脑海内积累、提炼,产生共鸣的。

4.少模仿,多创新,慎用习作例文

在中年段的作文教学中,以习作例文引路是一种较常用的指导方法,但也常常出现作文千篇一律的情况。学生看了例文后,不经思考的模仿制约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习作例文的出现更应讲究技巧,可以是一个片段的精彩描写,或是展现整篇作文的主要线索等等,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韵”随意现,实现敞开心灵的文字对话

意韵从来都是一篇文章中的精彩延伸,予以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当学生写出了一篇条理清晰、内容真挚的作文之时,你能感受到学生的真实,看到了学生敞开心灵的,与文字、与题材的真诚对话。

1.学会阅读,探求黄金屋的精粹

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书中找到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一个自我完善、提升的学习过程。

读书不单单是为了休闲,更多的时候更是一种提高。只有边读边想,学生才能将书中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内转化为一部“电影”,使学生成为一名“鉴赏者”而不是“阅读者”。

在各类型书籍大量充斥的今天,孩子们能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科普杂志中的小实验、神秘有趣的恐龙世界、温馨甜蜜的童话故事……数不清的题材内容,成了学生笔下一道银光闪闪的风景线。

2.学会积累,累积美词佳句的意蕴

现代人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从书中发现,在旅途中积累。笔者认为,发现是为了观察,观察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不但要让孩子学会在书中积累,还要让孩子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积累。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注意遣詞造句,要让学生多背、多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意识:原来我所记、背的内容是为了说话、造句,写作文,让学生形成一个“积累——分析——比较——运用——再积累”的良性循环。

虽然,引导学生写出习作的本真与原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教师和学生跳出套路作文的框架,让学生于广阔的自然天地中观察、探索、积累、运用,以真实的笔触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经过时间的累积,习作也就如同一颗未经雕琢的珍珠般散发出迷人的风采,投射出最朴实无华的本真与原味。

猜你喜欢

原味例文本真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鱼怎么烧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杰米·奥利弗教你巧煎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