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方法改革浅谈

2017-10-21陈守川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

陈守川

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这里既有老问题,也有新因素。老问题就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新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科技的进步;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大。科技进步一方面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也产生了如何恰当运用的问题,并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要求;另一方面,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将使感知、记忆、理解、创新等人的认识、思维活动以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推动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既是老问题,又遇新挑战,既很必要,却又很困难,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场攻坚战。

一、教学方法改革,重在“激发”

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有哪些内容?目前我国教育的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这就是所谓“注人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人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课内外结合。

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优秀教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法的演化。总起来,都可看成是“启发式”,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如何适当运用这些方式,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二、教学方法改革,义不在题中

怎样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当前讨论的关键。首先要自己有真才实学,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其次,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里并没有“方法”二字,实际上却体现了方法的根本。只要有了这两点,好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自然会产生。所以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抓教师的师德和学识。

除了教师以外,教学方法改革要求班级规模适当(相对于课程性质),具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允许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习题、实验、等)。教学方法改革还会引起教务管理上许多矛盾。例如,不同教学方式穿插使用要求教室和课时分配频繁变更,增加教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等。

尽管有众多困难和阻力,我们还是可以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切人点”和“突破口”,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目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缺乏有力的“抓手”。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并配以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调动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各级领导就得亲临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状况,把教学管理做得更深人;教师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责任心,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的具体办法有: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全校范围内研讨推广;结合课程召开教学讨论会,分析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特点与适用性;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聘请有经验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和教学辅导,等等。

学校还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新教学方法试点。例如,把几种教学方式互相配合;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课内外相结合,讲授与自学、作业、资料收集、问题研究、分组讨论、汇报总结等统筹安排的服务式教学;采用这些涉及有多名教师合作。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相互配合的教学方法,学校要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考虑出发,先试点,后推广。

三、教无定法,教有定规

好教师的教学方法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他们都能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打动学生,使学生获益匪浅,终身受用。比如,有这么一些被人传诵的优秀教师的表现:以动人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引人人胜,听课如痴如迷,如同享受一场戏剧;资料翔实,字字有据,句句有根,体现知识之丰富,运用之严谨;语言诙谐、风度洒脱,一举一动,发人思考,频频发问,满座皆动脑筋;娓娓而谈,看似离题万里,漫无边际,学生细细品味,却能沙里淘金,恍然大悟;以天马行空、雄才大略的气概处理具体科学问题,给学生以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气氛活跃,充满问题与应答,在问答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精义;上课似在云里雾里,却深信问题深奥重要,课后自学资料、刻苦钻研,终于大徹大悟。

凡此种种,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所以能取得成功,当然和教师本人的学识、人望、性格和风度有关;但能根据授课对象的基础、课程的性质,听众的规模等,来运用各自特殊的艺术,也很重要。这就是“教无定法”!但是,好教学并非完全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朱德熙先生说的两句话:一要有学问,二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就是两条至理名言,而且仅此两条就足够。

什么是“有学问”?就是对所教课程的科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诣。仅仅“懂得”还远远不够。其实,真正“懂得”也不容易,一些问题看似“懂得”,往往经不起考验。一般要真懂,总要对它有过一番研究,有亲身体验。我对“有学问”的解释是“真知、真信、真行”。真知是真懂得,真信是自己确信其真理无疑,真行是自己还能根据相关知识道理进行实践,能做。

至于“从学生角度着想”,就是一切从教育好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真情”。有这一条,就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光从学生个人出发也不全面。教师还必须站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从学生角度着想”才是全面正确的。由此可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四个真”:真知、真信、真行、真情。不过,对于现在许多新教师,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一点“技艺”“门道”上的引导和点拨,还是很必要的。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