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导入”,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2017-10-21姜晓妮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导入文章同学

姜晓妮

教师应当如何使课堂教学艺术精湛起来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精心准备的“言”和“声”,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主动思考的激情。本着放手于学生、放课本于学生、放课堂于学生的宗旨,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的实际和校本资源等,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自由的空间,凸显出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打造精彩开场白——激趣之“导”

孔子所谓:“爱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呢?教师开场白是否精彩就成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精彩的开场白可以是一个声情并茂的小故事,可以是别出心裁的一次情景设置,可以是娓娓道来的一句家常话,可以是一段乐曲,一幅漫画,更或者是生活片断的回顾,师生协作默契的共享……不一而足,不拘一格。其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迅速进入设置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而不应成为教师表演自我的舞台,耍噱头的场所,一切的设置不过是学生前行的一架梯子、一根手杖而已。

二、构建宏观把握力——感知之“导”

就一篇文章而言,初学者不可能一读就懂,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我首先对学生提出感知要求,感知要求的设置无疑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知”可感,避免了盲目和低效。当然,感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感知的要求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一点或几点,应该是区别不同文体不同对待。学习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知识,然后让他们以解说员或导游或科学家的身份来为其他同学讲解有关知识;散文的感知应该以作者的感情为切入点,找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小说的感知应围绕人物,感知作者如何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议论文的感知应以论点的如何确立为中心……不应千篇一律,呆板僵化。

三、感悟微观内涵美——赏析之“导”

美文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其经历了历史尘埃的洗礼而仍然熠熠生辉,它们以优美的语言锤炼,深邃的思想内涵、久远的历史积淀、悠远绵长的民族文化、瑰丽神奇的笔法褒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表現生活,展示人性中的强与弱、美与丑、韧与刚,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内涵美所在。怎么让学生能感悟其中的萦绕作者心头的万千情结,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呢?这就应该将学生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远观拉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近距离揣摩。《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同学们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将同学们的视线一下子拉至最精彩的高潮一节,将文章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体味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冷幽默,感受情节反差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赏析的内容同样是多种多样的:词语、句子、段落、修辞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细细品来,都那么意味隽永,回味无穷。

四、创设自由探究情境——质疑之“导”

这是导学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说前三步还有教师主动参与的指向性,那么这一环节则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准备,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将可能提到的问题或可能提不到的问题都详细考虑周全,以备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或学生的问题不够全面等。教师可以在此时,出示自己阅读时的思考,让学生共同参与解决,以抛砖引玉。

学生在实验初期,由于惯性使然,往往无问题可问,更或者所提问题的价值不大,可经过一阶段的尝试之后,同学们在这一环节中表现的智慧令教师欣喜不已。在《海燕》一文中,有同学问:“既然文中闪电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作者给予它的是贬斥之意,可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将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这是不是一个错误?”这个问题令在座的老师不禁拊掌叫好。

五、拓宽思维想象空间——升华之“导”

有句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从课内的学习中学到如何学习的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拓展升华就是让学生将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再造,完成由“鱼”到”渔“的转变。在《大自然警钟长鸣》这篇文章之后,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你的生活实际,为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这则题目将文章内容和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形式新颖,别具一格。不难想象,学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蕴含着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这也正是我们在教与学中孜孜以求的。

六、储备应用素材库——积累之“导”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这需要学生有汇溪流以成大海的坚毅,有积跬步以致千里的细致。为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我坚持让学生积累背诵,因为“随风潜入夜”的积累必将换来“润物细无声”的喜悦。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积累荟萃本,随时积累,随时背诵,随时应用。积累的可以是好词好句好段,也可以是成篇的文章;可以是优美的段落,也可以是富含哲理的话语;可以是名篇佳作,也可以是同学习作。没有统一的格式,也没有过多的约束,一切从自己的美感出发。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中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心的正在发展中的人,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适时的加以引导,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导”促“学”,正顺应了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经过尝试,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更具自信和乐观。

任何的改革和探索对我们而言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前行的路就在我们脚下,让我们共同探索吧!

猜你喜欢

导入文章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