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2017-10-21兰凤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意识课文语文

兰凤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更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应该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呢?

一、从语文课本中挖掘感恩素材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饱含着情感写成的,里面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通过具体的课文,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藤野先生》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陈恳地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沉的怀念;读了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后,我们能感受到史铁生对生命的叩问,对母爱的感恩之情,读后让人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用“温情”两个字表现出他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爱。我们要感激患难相扶的朋友,感谢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的所有人。这一篇篇的文章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景物,每一个事物,都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素材,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

二、充分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感恩意识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造出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S版五年级下册24课《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王承书爱国的特点,让学生体会王承书为了祖国的核武器甘愿隐姓埋名三十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恩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所知的有关感恩的小故事,让学生加强对感恩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感恩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字、句子,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之外,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凄惨和无助,激发学生的怜悯之情。

3.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作文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常常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深蕴内涵的议论,简洁朴素的叙述,概括粗略的描写,欲说又止的省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作者的作文思路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的空白很有意义。

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感恩意识

1.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尤其是对感恩思想表现得比较含蓄的范文,还可以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思考,甚至组织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进一步懂得那种质朴的报恩心理和高尚思想品德。

2.适时地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

课堂上进行的感恩渗透教育,说到底,也只是理念的培养与灌输,而感恩素质的提高,真正需要走出课堂。让学生举办一些以感恩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材料的收集、语言的锤炼、思想的提升上都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让感恩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教学方法及课外活动等有效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更好地培养出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意识课文语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