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中的修身思想研究

2017-10-21郭雨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修身大学

郭雨莹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从修身做人到治国平天下,而个人的修身做人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中的修身思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章主要就修身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如何修身进行论述,并初步探讨修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修身 《大学》 慎独

《大学》主要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的主要内容为“三纲领、八条目”,在其中“修身”理念贯穿始终,即“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强调通过自我教育来达到修己,而后修己以安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周易》提出了君子的自强人格。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比较系统的阐述如何进行人格修养的则是《大学》,《大学》将一整套人格修养理论浓缩于这一篇文章里。

一、何为修身

何谓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养一己之德性情操,勉以躬行实践。从本质上讲是对人格的修养。《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人格修养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学习《大学》,汲其精华,特别是其中对人格的修养,提升自我,对于每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修身”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是“正心”,另一方面是“齐家”,“正心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关于正心与修身的关系,《大学》认为,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因为心是身体的灵魂,是一切行为的主宰,所以必须不断自我净化心灵,端正心术,达到思想纯正,才能使一切言行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也就是说假若人心术不端正,必然会做出许多邪僻的行为;假若心态不端正,内心存有诸如愤懑之情、恐惧之情、喜爱之情、忧虑之情等等偏颇的情感,则行为就不能恰如其分;或者有所分心,则注意力就难于集中,行为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由此可见“修身”的途径在于修正心态,使之不受情绪的干扰。

另一方面对于齐家,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大学》所设计的人生进修阶梯,是由内逐步向外发生的。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是向内的修养,为的是修身,也就是明明德的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是向外的过程,是修身的扩展。所以说修身这一环节是由内向外的过渡点,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这也正是经文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义所在。《大学》中有“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因此从“齐家”的角度来看,“修身”在于去除偏执,使内心趋于中正。

二、修身的重要性

修身”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开端和结局。知道了本末的先后顺序才能算是接近了“道”。这个‘本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本,那么相对来说,不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末,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末。冯友兰先生也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为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末呢?因为这四项是“明明德”的功夫,正是“修身”的具體方法,应该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使之“止于至善”。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就会产生偏向而失去意义。为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末呢?因为尽管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明明德于天下”,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则必须从“修身”做起。正己而后正人,修身是根本。如果不做好“修身”, 就不可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把修身作为“本”的原因所在。

三、如何修身

从《大学》可以看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修身的根本途径,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所谓格物,朱熹释为“至事”,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所以说“物格而后知至”。朱熹对格物致知解释为:“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刻苦地研究探讨事物的道理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致知格物所要达到的高度。关于“正心”,《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 ,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所谓“诚意”,即:“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可以说“修身”直接来自于道德主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四项内心的道德修为做好了,“修身”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综上可以看出,《大学》认为,“修身”的先务“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后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所认识,并促使自己出去被利欲所染习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趋向于“至善”之境界。当今社会违背道德原则的事件频发,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蒙蔽了精神的净化,学习大学之道,特别是正心修身部分,对于提高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们学会正心,摒除自身的杂念,做到修身养性。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精神得到净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说大学的修身思想在现代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芬,徐宗儒.《论语大学中庸》[M].中华书局,2011.

[2]刘经纬,曹雪莹.《大学》修身观探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

[3]秦帅权.《大学章句》修身思想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2017.

[3]姚玲,周雨纳.《大学》正己、正人的修身观及其实现路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

猜你喜欢

修身大学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济南人如何“修身”以“养性”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