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情感化理念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2017-10-21张星月马倩雯

工业设计 2017年5期

张星月 马倩雯

摘 要:本文从本能水平的情感设计、行为水平的情感设计、反思水平的情感设计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情感化理念在手机界面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手机界面;情感化理念;本能水平

引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被关注,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人们的需求向情感交流、情感互动层次的方向发展。

在2005年,唐纳德·A·诺曼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情感设计理论,以本能、行为、反思这三层人类大脑操作的特征为理论基础,阐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产品必须是有吸引力的,有效的,可以被理解的,最重要的是有趣味的,能够使人快乐。

界面中情感化的设计其实是一种“创意工具”,就是通过各类形状、颜色、质地等造型元素的完成,来表达和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是一种着眼于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

其中,这三种层次的理论基础可以对应于如下的设计特点:

(1)本能水平的情感设计>外形(美观性、趣味和幽默感);

(2)行为水平的情感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功能和易用性);

(3)反思水平的情感设计>理解、记忆与自我形象产品个性。

1本能水平情感设计

“所谓本能情感是指人对产品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也就是消费者在第一时间看到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它是由产品外观呈现出来的某些特性所引发的。”本能水平是人类大脑中最简单和最原始的部分,主要包括视、听、触、味、嗅五感为基础。人类是视觉动物,观察和理解的外形都来自本能。若是视觉设计原理越是契合本能设计水平的思维,那么设计就越有可能让人接受和喜欢。因此,视觉层面的情感是用户或消费者对手机界面的本能的看法。

手机UI界面视觉层面的情感化要素主要是指手机界面上的布局设计,图形、色彩、文字等这些直观的,并且与人类的审美元素相一致的这些设计元素,这些因素从视觉冲击力上直接影响用户的情绪。它们互相配合、互相辅助,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

2行为水平情感设计

界面的操作层面关注的是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用户是否能够达到操作的目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操作体验,因此一个好的行为设计(操作层面的设计)包含两项要素:功能和易用性。

功能能夠满足使用者现实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潜在的需求。如果产品没有什么功能或没有说明好处,那么产品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可用性是指为用户提供的产品易于学习和使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记忆的负担,使用的满意程度等。用户在选择手机时,通过对界面的选择、体验、参与,这一过程中会使用户与界面产生交流,并产生某种心里上的反应,这种反应被划分为行为情感。这种行为情感直接表达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所以外观和设计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功能和易用性。在设计的大部分行为级别中,功能至关重要。

行为层面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不是一个有趣的操作体验。一些精心设计的产品最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操作目标,那么其他的一切也就变得不重要了,这个设计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设计。所以一个优秀的界面设计师,首先要抓住用户的心里需求,借助行为情感所带来的优势,发挥其引导作用,吸引用户完成相应的指定操作,最后实现目标。所以一个好的行为水平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3反思情感水平的设计

界面设计中反思情感是指界面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引起了用户的联想、共鸣与思考,最后生成一种高端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如温暖、甜美、悲伤、叹息、敬畏等。从“产品”到“思考”再到“感受”,这是一个整体过程,是反思层面情感认知的最高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验到潜在的思考和情感的全部影响。在较低层次的本能和行为上,只存在感觉,不存在解释或意识。我觉得对于情感反思的设计师来讲,因为与人类的环境、文化、身份等深层次的思维和心理紧密相连,所以归纳要点难度较大,而且有些因素也比较难指出非常具体的表现形式,經过分析后发现,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理解(文化思想和符号);

(2)回忆和自我感觉;

(3)产品个性。

因此,手机界面设计师应该着眼于用户或消费者的长期感受,只有在手机界面、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情感关系,通过交互操作,影响用户的满意度、记忆等对品牌好感,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最终品牌已然成为情感或载体的代表。

4结语

一个优秀的手机界面设计,既可以使界面的美观变得有品味,又可以满足使应用程序操作中的功能性和易用性,同时,充分体现手机应用界面的定位和个性化功能特点,从而,使用户在手机界面操作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美)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

[2] (法)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