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形成

2017-10-21王楠

工业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潜意识

王楠

摘 要:实际上,在“达达主义”运动后期,当时的摄影界就已经意识到摄影创作如果没有基础创作理念的支撑,那么单纯的技术和画面形式就如同无源之水,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因此,一批前卫摄影家开始探索摄影自身创作理念的重新构建,并最终在日渐兴起的心理学方面找到了契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逐步形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本文通过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潜意识”的概念入手,大体从潜意识对摄影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梦与潜意识、潜意识与摄影创作相结合的必然性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潜意识表达等多方面进行论述,综合分析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背后的心理学因素,进而对心理学之于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与辨析。

关键词:潜意识;超现实主义摄影;梦;反逻辑

1潜意识对摄影的影响

潜意识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人类心理层面的最深层,是人类心理中本质、原始、隐私的精神集合体,它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外部活动的内驱力,其囊括了最原始的本能,一旦将它无限制释放,人就会失去控制,这必然导致其难以被社会理性所接受,因此始终被前意识所抑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潜意识可以被彻底消除,它一直活跃于心理层面的最深处,总是试图进入意识而寻求原始精神活动的达成,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这种心理层面的剖析无疑使经历过“达达主义”运动的摄影家们茅塞顿开。实际上,在此之前,特别是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以机器文明崇拜为摄影创作理念内质的现象,是一种集体所呈现出的潜意识表现,即人们内心深处对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机器文明过度的自信,是一种对机器能量所产生的极高生产效率和巨大财富的本能的物质欲望,也是在这种想要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欲望下所产生的无意识冲动。只不过这种看似罪恶的潜意识,经过乔装打扮化身为了机器文明崇拜的理念,从而进入了意识领域,得以变相的展现。

而以技术美学为观看理念为内质的现象,则是另外一种潜意识的显像。这源自人类内心深处,祖祖辈辈深入骨髓的对大自然的本能恐惧和敬畏。因此当人们因对机器文明盲目崇拜而产生了使用机器即可征服自然的自信心时,就直接触发了这种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也通过伪装转化成了一种意识,即以技术来平衡甚至制约机器的所谓技术美学(Technologicalaesthetics)至上的观看理念,并开始“指导”摄影的创作。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摄影家们将创作理念的构建逐渐的转向了对潜意识领域影像表达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个体潜意识的图像化展示,以自身潜意识为主导的心理状态来指导摄影创作,从而使其摄影作品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真正打动潜意识同样被抑制的普通受眾,并使受众从中体会到摄影家真实的个人情感。

2超现实主义中的梦与潜意识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雷东(AndreBreton)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ManifestoofSurrealism)一文,明确提出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之观点,这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思潮和新锐运动,正式登上艺术发展进程的舞台。

事实上,给予超现实主义最大理论支撑的正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随着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著作《梦的解析》(TheInterpretationofDreams)的问世。“梦”这一概念,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世人真正了解梦是人类完整的精神活动的重要拼图。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毫无缘由而随机形成的,它是人内心深处原始而隐秘的潜意识最直接的呈现形式,是释放潜意识世界的最佳渠道,是原始本能在非清醒状态下的一种无理性控制式的发泄,是心灵的真实标记。

布雷东在阅读了大量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基础上,深刻领会到精神分析学与达达主义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他认为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梦、幻想和幻觉三种心理活动的分析和定位,并将“白日梦”(pipedream)作为一种可行性的文艺创作手段施以诱导。此后,布雷东根据潜意识所涉及的庞大理论体系,从艺术角度对梦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范围,即与自然主义相对立的、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的、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事物及其时空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超现实主义进行了名词定义:“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上的自动主义(automatism),并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语言、书面文字或其他相关方式去表达真正思想的过程。它是思想的忠實记录者,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与此同时,各领域艺术家们普遍认为使用传统的手段去表述客观世界的任务早已被解决,而时代赋予艺术家们新的使命在于揭示人类隐于内心而不可知的心灵世界。他们开始研究潜意识、梦境、幻觉等心理学范畴的诸多理论,将这些最原始的欲望与冲动,最朴实的情感流露,转化为他们创作的核心。由此,艺术家们逐渐把潜意识内容作为创作的根本目的,艺术创作进入了由外部感受转入内心,由意识转入潜意识的阶段,形成了一种以人类自身的各种真实情愫、内心体验和梦的幻象为主的表现形式。

3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潜意识表达

在同期的摄影艺术领域,摄影家们广泛的认可弗洛伊德关于梦幻的潜意识理论,他们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对梦幻的表现,一般是基于潜意识的建构之上,它需要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感配合最清晰的细节化来具体实施,尽可能的使梦幻场景对现实世界具有很高的拟真效果,这就使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主义梦幻意境的最适合的手段。所以,使潜意识与摄影创作理念结合,使超现实主义与摄影媒介特点结合,也是摄影家们在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后,所作出的一个重要选择。

随着器材技术的日新月异,摄影早已具备了清晰准确的场景记录以及细致刻画事物微小细节的结像能力,这种图像优势通过人为的编辑和重构,完全能够把梦幻与现实构成一体,这样的似梦如幻的结合使图像中的事物如现实般鲜活,越发显得真实可信。在此基础上,超现实主义的神奇影像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在表现现实场景事物的错觉,把不可能之事物转化为现实,并使其带有某种荒诞主义(absurdism)的意蕴。从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的理念上讲,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即自动性记录、反逻辑性和对“性”的强烈表述。

3.1自动记录

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口误、笔误和梦的本质一样,实际上都是受到抑制的潜意识在前意识放松的情况下,不受理性支配的一种不自觉的显现。如对其研究分析,就可以发现一些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这种口误、笔误一般是背离于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和公共审美的,所以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而摄影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发现,这种偶然性似乎和创作灵感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关联。这种关联恰恰与弗洛伊德对艺术灵感的分析不谋而合。

因此,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们开始重新对灵感的产生进行解读,并认为创作的实质就是围绕潜意识而展开的,创作中真正的灵感是必须躲避理性控制而自发产生的,灵感就是潜意识转换为意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直面潜意识,那么就会得到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为此,摄影家们创造了一种基于布雷东所提出的“自由主义”理论所演变而来的表达方式来对这种关于灵感闪现的概念进行诠释,即“自动性记录”。所谓“自动”,就是在创作初期放纵自己纯粹的潜意识,使这些潜意识中所蕴含的原始冲动和情感完全自动的流露出来,而不施加任何的限制,换句话说,灵感已不再是现实创作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现象,而是源自于面对潜意识的自动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拍摄,从而得到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但与作者心灵真实感受相同的影像画面。

3.2反逻辑性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很神奇的心理活动,它是由于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被不断经历的外界事物所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达。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梦中的所有场景事物都缺乏现实中的逻辑规则和意识秩序,它所呈现出的时空紊乱、人物交错使梦境形成一种由毫无关联性的时空切片构成的现实与幻觉的混合体。弗洛伊德在实际诊疗中,经常让患者在被催眠的情况下自由想象,使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将被抑制的潜意識诱导出来,进入正常意识层面,以此来寻回失去的记忆和过往的经历。这种自由联想完全是不被外界干扰和人为干预的,是一种天马行空,毫无顾忌的想象。

而摄影家们则认为,如果就摄影创作角度去拓展这种自由想象,其意义将更加深远。这种毫无顾忌的想象,完全可以突破客观世界所呈现出的自然的联系、规则、秩序与逻辑,在特定的创作意图下,用一種反逻辑的思维来反映潜意识中对世界的认知,将现实中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自由的无逻辑组合,从而形成一种虚幻如梦境般的神奇画面。这种反逻辑的影像效果与真实的场景逻辑差别越大,在受众看来,就越像真正的梦境,也就越能激发受众自身对潜意识的认知,从而与画面所显现的作者潜意识表达产生心理共鸣。

由此,反逻辑性也使超现实主义摄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破坏功能,即释放现实生活及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巨大的潜意识能量,通过非理性破坏理性,利用非逻辑破坏逻辑,以使摄影家和受众抛开诸多限制回归原始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未知的潜意识世界。

3.3对“性”的强烈表达

超现实主义摄影对潜意识中被抑制的“性”的强烈表达来源于弗洛伊德对性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潜意识的核心和基础,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来源和一切行为的动机。这种本能如果无限制释放,则会与正常的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风俗民情及个人理智相抵触,所以由性引起的各种冲动也是被人类压制最为彻底的一种潜意识。但弗洛伊德在研究中发现,深藏于潜意识中的对性的各种冲动无法得到真实的实现和满足,是许多人精神波动、紊乱甚至变态、失常的根源所在。因此,他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中性冲动的抑制与释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诸如“性心理”(Sexualpsychology)、“力比多”(libido)等相关理论。

这些理论的提出,很快引起众多摄影家的关注,他们在此基础上认为艺术创作的冲动从根本上理解,就是潜意识中的“性”所驱使,性欲、性爱等原始本能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动力,甚至将弗洛伊德于1910年所撰写的《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daVinciandAMemoryofHisChildhood)一书所提到的:“艺术是性欲的升华。”这句话作为创作的理论依据。

虽然,这种带有煽动性的口号确实影响了摄影创作的一些思维方式,但摄影家们为了使这种原始的本能欲望在符合社会准则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宣泄和满足,还是有意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前意识压制,将潜意识中“性”的概念转化为人体和爱情这类中和性的题材,并以超现实主义中白日梦式的无意识方式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殷世钞译.梦的解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2]姜松华.潜意识作用于艺术创造现象之研究[J].作家,2010(14):217-218.

[3]陈冉冉.从潜意识深渊流溢出艺术的灵感——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及其心理动机[D].苏州大学,2009.

[4]付保华.论潜意识学说以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潜意识
Book Review on Wonders 《奇迹男孩》读后感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测试你潜意识中害怕什么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析油画创作中潜意识的运用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