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物品设计之德育

2017-10-21邬露蕾

工业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物品消费传统

邬露蕾

摘 要:物品是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当今物品设计文化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进行分析,希望传统文化中德育的回归能够对日常物品设计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物品设计文化;德育

1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现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生产和生活产生较大冲击,整个社會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作为在社会中的主体,其各种倾向和愿望、诉求和困扰,因时代、地域、习俗的不同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同。结构不尽相同的观念体系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文化作为知识传承不仅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体现在不同的外部媒介、制度和惯例中。它是一个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传统媒介如书籍、艺术品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

物品文化是人与物品之间具有的有意义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这种关系去感受物。在物质不丰裕的过去,人们强调的是数量。批量生产的物品给人的印象是功能或是零部件的数量,企业和商家宣传的重点也通常是生产程序的数量,重视的结果导致了现在到达数量增长极限之后的茫然。继续把精力集中在数量上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如生产过剩;继而带来同质化,继而导致部分需求不足。不仅如此,全国性的雾霾这个现实也使人们对批量工业化开始产生疑虑。

超越数量与功能之上的审美需求,恰好是不能量化的,这就是物品文化创新的问题之一。国内消费者已经发生消费观念的转型,追求个性的、适合于自己的消费,小众品牌、专属定制的流行趋势逐渐上升。另外崇洋媚外的奢侈品消费因反腐打击力度而锐减,消费逐渐理性,本土设计的市场优势得以显现。因此能在生理上、心理上唤起人们良好感觉,使其具有艺术吸引力的完美作品设计是当今物品文化面对的课题,它能“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习近平2014),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健康力量占社会主导地位。

2主要问题

2.1价值方式的转换问题

由互联网普及带来不同文化与不同生活方式的同时,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展现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答案。

目前整个市场显示出来的文化趋向是道德向实用转换,人文向人本转换。这种市场导向下的结果就是生产了大量无用的物品,浪费社会资源。为使商品价值进入操控性强的均一状态,以往工业时代的经济伦理要求尽可能抹去商品生产中的个性化痕迹。在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中,现代设计强化了设计过程中各组成部分的逻辑。随着消费方式逐渐从物品消费向符号消费的转变,技术价值也逐渐向个性价值转变。纯粹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是通过物品这个载体,使物品设计与使用者做精神上的沟通。

2.2时代特征的审美问题

“艺术的本质是道德的本质,人的审美本质是以善为目的的本质”(康德语)。物品体系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生活物品的设计不仅包括物化形态,更包含着对时代艺术的理解。在如今社会里,年轻人是消费主力;且消费者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中阶消费、个性、审美成为消费主流。

在变革太快的社会里,不同文化习俗或不同生活方式使社会风气参差不齐。地域往来的方便打破了以往相互熟知的乡土社会架构,人们较多地需要靠外在的物品来标识个人的身份差异,展现体验和享受的层次。因此物品在与人使用方便的同时,更强调对人的娱乐和身份彰显。部分消费类产品因为缺乏独特审美价值的支撑,丧失其本质和内在的精神要素。

2.3和谐伦理的展现问题

文化影响人们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它的出现是为了调节相互依赖的个体之间的活动。儒家、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都强调修养过程是一个人实现自己天赋中的本质方面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人劳动的结果,物品是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理解,也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独立与共存等一系列问题。考察现在整个市场的物品文化和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观念,没有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物品文化设计很容易被现实的实用性所淹没污染,成为现实功利世界的部分。

3解決方法

3.1抓住文化灵魂,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伦理道德,主体价值体系一直推崇和而不同、人心向善的社会观、道德观。重要的是抓住文化灵魂,重新理解并改造传统中有现代价值意义的因素,将关注点放在日常生活用品对人的德行辅助上。古人在此做了良好的榜样,将对人文修养的练习无形植入日常用品中。如饰品类,古人佩玉注重行为举止;家具类,明式椅子强调礼仪坐姿等。

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多样化,人机结合的现象引领着当今社会的巨大变革。使用当今技术手段,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广物博,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设计蕴含传统理念的日常物品。让人们在对物品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君子之风,重塑礼仪之邦。

3.2整合文化功能,加强文化优质服务

展现“适”、“惠”的设计价值体系方向。设计在各方不均的势力权衡下,常常会不自觉地成为市场营销的帮手。若其存在意义仅限于经济帮佣,则是对创造力资源的极大误解与浪费。因此需要超出经营谋利的范畴,通过物品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便利、愉悦性,来体现消费的适度性。在设计师方面,不用将物品装饰得太过花哨;而消费者方面,则应对物品有价值认知,理性消费。

充分考虑物品的文化功能,加强文化对幸福感的作用及参与构建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将物品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来开发。社会资源并非局限于自然资源,充分激发文化资源也是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的经济表现除了对物品文化价值的营销之外,加强设计教育工作也可作为培植潜在资源的战略措施。设计师的人格品德影响着物品设计的功能构思、审美呈现。设计教育的工作注重教益,引人向善,因此设计师也可作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利用。

3.3提升文化品质,探索传统体现方式

以物品为核心,推动物品文化的建立与发展。物品设计不仅仅是基本功能的满足,而是探求深层意义,是植根于文化和情感上的意义。“低俗不是庸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代表精神快乐”,要明确“优秀的产品不仅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习近平2014)。物品还体现了人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社会生存方式的深刻思考,因此积极发动文化上的可持续性创新,通过提升文化品质,使日常用品从僵硬的技术化向柔软的个性化转变。消费行为在当今已不再象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购买,而是表达自我身份的文化行为和修饰自我形象的审美行为。所以设计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提升自身品质,才能得到广泛好评。

现在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便捷,使设计师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精彩纷呈的表现方法和技能,根据对如色彩色调、结构空间、材质肌理等形态要素和形体要素的认识,将意识的物品形象予以具体化,赋予物品美学价值。如今应当连贯延续文化历史,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

4结语

“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习近平2016)。设计的文化多样性,是阐释现实世界的生动展现。提升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潜移默化注入传统文化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具备良善的使用体验,具备愉悦的功能审美是目前设计追随的方向。

物品的设计、选择、使用显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设计一直就在人的意识中。在各类电子信息构筑的碎片化时代,更需要具传统精神的生活物品带来思想的传承,使社会更具凝聚力。更需要我们敏锐调整方向,调整步伐,展现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精神。

参考文献:

1 (美)赵志裕,康萤仪.文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2(11):68-74.

猜你喜欢

物品消费传统
称物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