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衡》: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

2017-10-18慧楠

月读 2017年10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天神

慧楠

提起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们往往会想到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时期的王充、南朝时期的范缜以及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人。其中东汉王充的代表作《论衡》又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官场失意后著书立说

关于王充的生平,主要记载在《论衡·自纪篇》以及《后汉书·王充传》中。王充,字仲任,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他的先祖,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因立了军功,封于会稽阳亭,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被削去爵位而成为普通平民,从事农耕。他的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论衡·自纪篇》中用的是“任气”一词,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与谁都合不来,结怨众多。此后不久便赶上了灾荒年头,又值兵荒马乱,王充的祖父王汎怕被仇人捉住,无奈之下不得不舍弃田园,领着全家肩挑车载着家当来到钱塘县,在这里以“贾贩为事”,就是做起了小生意。王汎生子二人,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曾祖父王勇“任气”的传统,到了王蒙、王诵这里非但没有收敛和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不用说又是结怨众多,特别是与当地豪强地主丁伯结了怨。要知道,在东汉时代,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他们结怨一定没有好的下场。于是,王家又不得不举家搬往上虞(今浙江上虞)。王充正是出生在这个地方。

王家经历了两次大的迁徙,家道逐渐衰落了。但是,王诵并没有放弃让儿子王充受教育的机会。6岁时,王充开始读书写字,8岁入书馆读书。王充自幼聪慧,又无过失,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大概是这个缘故,王充被保送到京城洛阳的太学(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读书,当时他的年龄才28岁。他的老师即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如果你对班彪这个人不太熟悉的话,那么提起他的儿子班固,应该算是家喻户晓了。其实,班固修撰《汉书》,很多史料都来源于他父亲班彪所著的“后传数十篇”。在班彪这里,王充学习的是《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但是,他不肯盲目地相信一家之言,而是博览群书。由于王充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洛阳的书肆里去看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太学中禁止阅读的诸子百家之言。加之王充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成诵。就在看书之时,王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充之所以能成为大学者,于天赋之外,还有刻苦的学习。

在讀书之余,王充不断思考,越来越对太学中教授的儒家学说产生疑问,以致认为“伪书俗文,多不实诚”,“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从今天的研究来看,王充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中便加入了黄老之术乃至谶纬之说,变得神秘化了。对于儒学中一些“神秘化”的言论,王充不盲从,而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这是他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端。王充说自己“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这背后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老师班彪有所不合。在当时人眼里,王充是一个“异类”:进太学如此之难,王充却谢师而退;学习儒家经典就可以做官,王充却对其加以批判。

“谢师”后的王充,回到了故乡上虞,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独立研究。其间他也做过官,说是“官”其实有点勉强,我们先看看他做过的职务:“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无论是掾功曹,还是从事,不过是州郡的属吏,主要起辅助的作用,地位卑微。但是,职位虽低,王充却不盲目附和,溜须拍马,以求升迁,而是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甚至还直言谏诤,因此触犯了一些权贵,终至罢官回家。

官场失意的王充并没有灰心丧志,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得官不欣,失位不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上,“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幽处独居,考论虚实”,最终完成了《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著作,其中《讥俗节义》是批判当时社会风气的,《政务》表达了王充的政治见解,《养性》是关于养气自守的议论。可惜,这三部书都已经失传了,留下来的仅有《论衡》一部。而《论衡》可以说是王充花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作品,创作前后历时达30余年,充分反映了王充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到了晚年,王充又做过一些小官,但都不长久,生计也出了问题,乃至“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大约在公元95—96年间,王充病逝于家。

《论衡》一书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论衡》一书的产生和汉代社会谶纬学说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的盛行密不可分。谶是天帝降下来的预言和暗示,后来演变成为秦汉一些儒家学者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也是解释经的文字,不过纬书解经,并非真正的研究学问,而是把经书作为圣人留下的语言,在解释时穿凿附会地制造迷信故事。加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对儒学进行加工改造,其中掺入了不少神秘性和神学色彩,并将其确立为合法的官学。

到了东汉,这种思潮更加强盛。原因在于,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在未做皇帝前,有一位儒生从关中带来一卷“天书”(即谶纬之书),上面写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于是,刘秀就受命于天,做了天子,并以此昭告天下。刘秀因为谶纬而当了皇帝,所以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图谶于天下”。这就使得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弥漫着封建神学。

其实,今天看来,谶纬学说、天人感应学说都是统治者用来麻痹广大民众、维护王朝统治的工具。由于当时民众的学识普遍较低,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迷信思想才得以广泛传播,民众才深信不疑。

生活在东汉时期的王充,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谶纬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特别是他还在太学中学习过。但是,王充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儒家经典之内,而是广泛涉猎不同的书籍,并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一反社会当时的主流思想,提出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王充的这一思想,也是受到了他人启发的。比如东汉初年学者桓谭,坚决反对谶纬迷信,并著《新论》一书。王充深受其影响,在《论衡》中对桓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古文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反对以天人感应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人事现象,让王充产生了深思。社会背景和多重因素交织下,王充的这部代表作《论衡》就诞生了。endprint

取名“论衡”,衡即秤,“论衡”的意思就是作者要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学说加以衡量,评其是非,定其轻重,抨击所谓的虚妄之说,即“论衡者,……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一言也,曰:疾虚妄”。

《论衡》一书,历来著录都是八十五篇。流传至今的有三十卷和十五卷两种,也都是八十五篇,其中第四十四篇《招致篇》有篇名而无正文,实存八十四篇。现代学者把《论衡》实存的八十四篇作了大体归类:

其一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十四篇。其中,《物势篇》是性命说所依据的理论,《本性篇》与《率性篇》主要说性,《初禀篇》《无形篇》《偶会篇》《命禄篇》《气寿篇》《命义篇》《逢遇篇》《累害篇》《幸偶篇》《吉验篇》主要说命,《骨相篇》说性和命在骨体上的表征。

其二是论述天人关系的,有二十篇。其中,《自然篇》是天人关系说所依据的理论,体现了王充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寒温篇》《谴告篇》《变动篇》《感类篇》是评论当时儒家阴阳灾异、天人感应诸说违背了天道自然之义,《明雩篇》《顺鼓篇》《乱龙篇》《遭虎篇》《商虫篇》是论述当时灾异变动的,《治期篇》《齐世篇》《讲瑞篇》《指瑞篇》《是应篇》《宣汉篇》《恢国篇》《验符篇》《须颂篇》《佚文篇》是论述当时各种瑞应的。

其三是论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十六篇,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其中,《论死篇》《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言毒篇》《薄葬篇》《祀义篇》《祭意篇》主要论述的是人鬼关系,反复阐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不能致人祸福,因而提倡薄葬;《四讳篇》《譋时篇》《讥日篇》《卜筮篇》《辨祟篇》《难岁篇》《诘术篇》《解除篇》论述的是当时的各种禁忌,说明吉凶祸福,皆遭适偶然,所以不应相信一切迷信的禁忌。

其四是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及虚妄之言的,有二十四篇,充分体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变虚篇》《异虚篇》《感虚篇》《福虚篇》《祸虚篇》《龙虚篇》《雷虚篇》主要是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奇怪篇》《书虚篇》《道虚篇》《语增篇》《儒增篇》《艺增篇》《问孔篇》《非韩篇》《刺孟篇》《谈天篇》《说日篇》《实知篇》《知实篇》《定贤篇》《正说篇》《书解篇》《案书篇》主要是评论书传中的虚妄之言。

其五是论述区分贤佞才智和用人制度的,有《答佞篇》《程材篇》《量知篇》《谢短篇》《效力篇》《別通篇》《超奇篇》《状留篇》等八篇。

其六可以当作自序和自传使用,包括《对作篇》和《自纪篇》两篇。

《论衡》的现代价值

作为一部蕴含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力作,直到今天《论衡》仍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论衡》旨在破除对天神的迷信。汉代继承了前代对天神的迷信说教,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和意志。董仲舒说,天是“百神之大君”。《白虎通义》说,天是“居高理下为人镇”的主宰世界的上帝。认为天神能赏善罚恶,君主的喜怒、操行的好坏和政治的得失都会感动天神,使其做出相应的回答,而自然界的变化就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这种观点是当时唯心主义神学的主要内容。对此,王充系统阐释了天是自然而不是神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根据天文科学知识和一般常识,认为天和地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平正无边的物质实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都是自然物质,“系于天,随天四时转行”。出于对天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王充还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施放出来的“恬澹无欲,无为无事”的气自然形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他还说“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这种自然无为的观点,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肯定了自然变化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神的存在。此外,汉代唯心主义神学还编造了很多谶纬学说宣扬君权神授,说帝王不是人的后代而是天神用某种神物生出来的,符瑞是天神授命帝王统治天下的象征。对此,王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他进一步用“物生自类本种”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什么天神的后代。王充的这一观点,是对君权神授说的公开挑战,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反映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再有,汉代社会“天神谴告人君,犹人君责怒臣下”这种天人感应谴告说十分盛行,日食、水灾、旱灾等,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天神对君主或官员的谴告。对此,王充继续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是无意识的物质实体,灾异的发生,只是一种自然想象,有它自身的规律,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根本不是天神的有意安排,而且他还揭露出这样一个社会本质,即谴告说产生的社会基础是政治的腐败。今天看来,王充的这一观点很具有前瞻性。

其次,《论衡》旨在破除对鬼神的迷信和封建迷信。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成灾,仅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时,所祠诸神就达一千五百余种。汉章帝时还嫌不够,继续增加。王充对此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说法,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他继承了桓谭的以烛火比喻形神的唯物主义观点,精辟地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就是说,精神必须依靠形体才能产生,世间根本没有什么死人的灵魂存在。这就从一定的高度批判了灵魂不死的谬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当时人们祭祀的鬼神,其实都是不存在的,“百祀无鬼,死人无知”,“祭之无福,不祭无祸”。另外,当时人们居家生活时的迷信禁忌多如牛毛,像搬家、盖房、丧葬、婚嫁、生子等。王充不仅一一驳斥了各种封建迷信禁忌,还着重揭露了各种迷信骗术,为的是让百姓少受伤害。

第三,《论衡》中体现了王充治国、惠民的思想。王充反对厚葬的习俗,认为这是个人虚荣心的体现,更是劳民伤财之举。厚葬习俗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上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甚至“国破城亡,主出民散”。与此同时,王充还提出统治者要多关注民生,注重百姓的实际生活和物质利益,实行惠民之政。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

最后,王充在书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王充通过研究历史,认为人才对国家兴亡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盛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效力篇》中,他通过叙述历史事实,表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还提出,要通过人才实际施展其才能的效果,判断人才的层次和作用的大小,这是与他唯物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此外,王充还以千里马作比喻,当千里马被用来“引盐车”时,“垂头落汗,行不能进”,这说明没有将它用在合适的地方,虽然用了,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不出来。使用人才也是一样,要将其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才能做到人尽其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天神
卡若拉雪山
神谕
当世界快速起来时
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一只老鼠的轮回
天神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