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君子图》题跋与画面意境的关系

2017-10-17甄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倪瓒题跋

甄丹

摘 要:题跋作为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题跋可以使观画者更加清楚明了地读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画时的社会背景,也可使读者了解画中意境;同时,题跋能够使后人更好地去探索画作的真伪以及画作的流传过程。元代的题诗、题文在整个绘画史上属于兴盛时期,有自画自题,有互题,有自题后他人复题,也有一题再题的。文章旨在探讨倪瓒的代表作《六君子图》题跋的内容以及题跋所反映出的作品意境、趣味等。

关键词:倪瓒;《六君子图》;题跋

《六君子图》纸本、水墨,纵61.9厘米,横33.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作于至正五年(即公元1345年),是倪瓒四十五岁时所作。因黄公望在此画中的题诗中有“相对六君子”之语,故得名为《六君子图》。画幅中有倪瓒自题,有黄公望、朽木居士等人的题诗,裱边有明人王铎、陈荣等人的题跋或观款,也有董其昌题识。本论文着重探讨一下倪瓒的自题、黄公望的题诗以及董其昌的题跋。

一、倪瓒自题

自题,顾名思义就是画家完成作品创作后在画面上所写的题跋,用来记录自己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时的心境。“今存诗集有《清閟阁全集》12卷,乃清人曹培廉汇前人辑集而成。另香港庄申辑《清閟阁集补遗》诗近100首,其中大部分都是题画诗。倪瓒《清閟阁全集》及补遗中,随处可见‘赠(某)……图、为……画(题)的标题字样。”[1]这充分体现出倪瓒好交朋友,与当时的文人多有来往,这与同为元四家的吴镇有了明显的对比。

《六君子图》是倪云林现传世画作中知名度十分高的作品,此画中的题跋并未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题诗赠人,而是只记录了创作时间、地点及创作过程,内容为:“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征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从此题跋中我们可以读到好友卢山甫每次见到云林都请他为自己作画,在至正五年四月八日,云林在弓河之上行船游览周边之美景犯有睡意,这时卢山甫竟然提灯并拿出此纸来求云林为其作画,因此时已有困意只好勉强答应他,当大痴老师看见后一定会大笑的。只是这么平淡一读,也许我们只能读出这些,但是我们稍加品味,将画与题跋相结合,便可读出云林作画时内心的寂寥。倪瓒生活的元代是蒙古人所建立起来的,他们将人分为十等,将有学识的儒生放在第九等,可见儒生地位低下,并且暂停了科举制度,使这些文人有才华却无处发挥,但这样的时代却激励着这些文人追求高逸,正如云林所说“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2]都可体现出当时元代的绘画精神状态。从题跋中可读到此画作于云林四十五岁之时,当时的他已变卖家中田产出游,经历了家中巨变,从富裕的公子生活到现在的隐士状态,所以他的画显得特别寂寥、超逸。“云林不仅自己隐逸,并劝所有的朋友包括已经做官的朋友隐退,他鼓励王蒙要坚定隐逸的决心:‘不将身作系官奴。”[3]图中描绘的这六棵树十分“正直”,其中松柏意在表现君子的人格精神,《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由于松、柏四节常青、经冬不凋,所以它们自古都是文人墨客用來表现自己坚贞傲骨、不屈不挠的常用题材。倪瓒所说“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其实是他谦逊之语,此时的他困意正浓,被人强行拉起勉强作画,也许会表现出拙劣的画技,这样的话语可见云林与黄公望浓浓的师生情谊。读云林的画会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寂静,可以将人从现实的嘈杂中拉入久久渴望的幽静之地,使观者可以找到内心的那份平静。

《六君子图》中,云林大胆地将远山放置画面左边最上方,彻底地将前后两景分开,他的构图空空落落,画水没有一丝波澜,此图也奠定了他日后以“简”为主,“一河两岸”式的构图风格。画面在大片空白之景的衬托下,这六株树的姿态十分清晰,减去了那种复杂繁琐背景下相互交错的关系,这种“单纯”的背景,为整幅画面带来了一种空灵之感,营造出一种淡泊的意境。

二、黄公望题诗

他人题是题跋中的另一种类型。他人题或是同一时代的友人所题,或是后代收藏、观赏后写下自己的观画感受或题诗。

倪瓒与黄公望亦师亦友,黄公望比倪瓒年长三十二岁,由于两人都是十分有名的文人画家,审美趣味相同使得两人成为好友。黄公望为倪瓒的画作题诗四首,其中一首便是《题倪云林六君子图》。内容为:“远望云山阁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如图1)大痴分别以远近两个视点来描绘此画,首句描写云山秋水,次句描写古木陂陀的近处景物,后两句则描写景物背后的深意,用君子之说来表现画家的内心。子久的题诗与云林自题的最后一句“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相呼应,充分表明了他们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子久看见此画后并未像云林所写的“大笑”,而是“大赞”,借树喻人来表现君子的品格。“倪瓒将‘比物以德的自然审美观念,融进自己的艺术群像中,画中六树挺立于陂陀之上, 以树喻人,创作出‘正直特立、刚正不阿的六位君子形象。”[5]图中六树采用了双勾之法,树形简单却充满张力,树间留白形态却十分完整,树枝高低错落犹如音节般美妙,树干前后疏密看似随意,实则是云林精心处理之作。因此,黄公望在题跋中将这六株“正直”的树比喻为六君子。

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习惯将这种自然景物与人的品格及精神相互联系,他们将一些花草树木的生长习性与人向往的某种品德相对应,所以形成后来的诸如“岁寒三友”等提法。《六君子图》中所画的松、柏四季常青,黄公望把它们与君子相联系,表现君子的正直之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董其昌题跋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画山水,师承董、巨、黄、倪。他在此画上的题跋内容是:“云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非画家者流纵横俗状也。此幅有子久诗,又倪迂称子久为师,俱所创建,真可宝也。”(如图2)此题跋在画幅上方裱绫处,写于壬寅年重阳节后两日,题跋中称赞此图为“寂寥小景”中“有烟霞之色”,不同于一般画匠的作品,同时指出黄公望的题诗,进一步证明了倪瓒与黄公望亦师亦友的关系。endprint

董其昌是明末的理论家、鉴赏家、创作家集于一体的杰出学者,其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影响到当时绘画主流的发展、后人对画史的记载、乃至现代人对山水画的审美。他将倪瓒归为“南宗”一派,故而十分推崇云林之画。画中树木姿态挺拔,用笔简洁疏放;枝叶有线有点,墨色浓淡错落有致。整幅作品没有一丝的渲染,全用笔墨勾勒而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6]山石勾皴兼用,披麻皴与解索皴使得土、石質感分明,后用浓墨点苔使层次更加明确,描绘出一片安静祥和又略带一丝寂寞的山水之境,从而给人一种隐逸之情。他推崇南宗画家的精神,那种隐士的天真烂漫、不屈服于帝王喜好,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他主张抒发胸中丘壑,反对表现客观世界,提倡业余士夫作画,轻视宫廷专业作画。董其昌十分推崇元四家的作品,但他更喜爱云林之画,这从他的《画禅室随笔》中可以读到“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7]

四、小结

倪瓒《六君子图》中个人的自题虽然只是记录了自己绘画创作的过程,但也为我们日后对此画真伪的考证以及对倪瓒作画时的内心分析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而黄公望董其昌的题识主要表达的是他们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与感受,这同样也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六君子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由于倪瓒、黄公望、董其昌三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六君子图》画面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从他们对《六君子图》的题跋中能够清晰的看出。

通过对《六君子图》题跋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画面的意境并不是完全依靠题跋的文字性内容来表达的,绘画本就是一种意境的传达,但不可否认的是题跋中的内容是加强画面意境并与画面主题相呼应的,“画中不足,题以发之”[8]就是题跋对画面意境的补充,因此题跋就是用简练的文字表达画家作画时的想法和提升画面意境,而绘画就是用酣畅的笔墨来描绘诗外之景,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1]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58.

[2][6][7][8]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706,731,731,241.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35.

[4]王超译.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2015:76.

[5]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倪瓒题跋
《最美中国画100幅》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陈訚旧藏敦煌文献题跋辑录与研究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洪武九年自刻本《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题跋与过录文字考释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