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行车第一镇”遭遇“共享”危机

2017-10-17张剑

看天下 2017年27期
关键词:王东订单单车

张剑

想当初“一夜复活,满地是钱”

风口来了,“小镇”也能飞上天。

这个小镇的名字叫王庆坨,位于天津市武清区,被外界称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在这个常住人口4万多人的小镇,聚集着六七百家各类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

2016年共享单车风口骤起之时,几万到几十万辆的订单涌入王庆坨,“一夜复活,满地是钱”——有媒体曾这样形容当地的自行车产业。

共享单车高度集中的繁荣期和包容期过后,国内各大城市纷纷限制共享单车投放。

8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对共享单车企业发放暂停新增投放告知书,要求禁止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并监督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对大量已投车辆进行自我清理。

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也下达共享单车投放禁令,成为全国第12座暂停共享单车新增车辆的城市。

禁令之外,在过去半年,共享单车市场加速洗牌,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

在王庆坨镇,一些承接此类订单的企业被拖欠货款,甚至停产、倒闭。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低谷-爆发-低谷”的倒U型发展之路 。“有种鸡飞蛋打的感觉!”当地一位车企老板沮丧地说。

突然而至的幸福

从京沪高速的王庆坨出口驶下,迎面首先看到数块自行车产品的广告牌,山地车、电动车、童车等品种应有尽有。

在王庆坨镇政府不远处,公路边立着——“中国自行车产业基地王庆坨欢迎您”的大幅标语牌。在这个北方小镇,6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自行车产业,该产业占全镇GDP的75%。

王东的自行车厂在王慶坨镇属于中等规模,车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工人规模近百,日最大产量可达500多辆。

2016年6月,来北京办事的王东第一次见到共享单车,扫码就骑走,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这样的理念,让王东印象深刻。

彼时,摩拜和ofo小黄车刚问世不久,“橙黄双雄”引领的共享单车浪潮才刚刚拉开序幕。“我当时就预感这种产品有前途,如果发展得快,未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生产订单。”

3个月后的一天,王东的手机铃声响起,“我们接到上百万辆的共享单车订单,自己做不过来,你有没有兴趣承担2万辆?”电话来自王东打了多年交道的一家大型车企,该企业并不在王庆坨。王东没有多考虑,直接答应下来。经过商谈,合作方式为该企业先付30%订金,待车辆交付完毕后,再付剩余的70%。这种付款模式成为当时共享单车生产订单的主要模式。

订单到手后,王东马上调整生产线,暂时停产其他产品,全部工人转到共享单车生产。车辆的零件,当地都可以生产,王东拿着订金,又自筹部分资金采购了所需零件。

一个多月后,所有零件全部到位,车间内满眼都是黄色的叉架。所有工人开足马力进行组装。“基本上半小时组装一辆车,一天组装600辆左右,组装完马上运走。”时至今日,王东回味起那段快马加鞭的生产过程,依然有畅快淋漓的感觉。

2016年11月中旬,2万辆车交付完毕,王东也顺利结款。通过这笔2万辆的订单,王东在两个月内赚了30多万元。虽然不是一手订单,但在传统自行车利润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快钱”无疑提振了企业的士气。

共享单车的发展势头,可以用“火箭式”增长来概括。紧随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之后,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也纷纷进入市场,试图切走一块蛋糕。小鸣单车、永安行、町町单车等品牌一个个出现。

2017年2月,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出现的共享单车品牌已达15-20个,投放的城市达到30多个。截止2017年7月,仅一年多时间,摩拜单车的投放量达到600万,ofo小黄车则达到650万辆。

停掉其他生产线,全力接共享单

2016年9月,共享单车订单开始席卷王庆坨。当年12月,王东再次接到另一家大型车企转来的2万辆订单,此次订单生产,王东的车企几乎进入连轴转。随着共享单车订单的增多,王庆坨车企的订单由转包变为一手订单,付款模式依然为先付30%订金。

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这三款共享单车先后在王庆坨采购车辆,数量基本为千辆级别。位于王庆坨工业区的迈卡拉雷公司获得过500多辆町町单车的订单,这款单车的造价高,达到每辆600多元。因此,这个订单的金额也达到数十万元,利润相对可观。

迈卡拉雷在王庆坨有两个工厂,现月产量约万余辆,基本是自己渠道内的稳定订单。为了接共享单车的订单,迈卡拉雷专门开了一条月产量逾万辆的生产线。

事实上,由于王庆坨的自行车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能并不高,共享单车企业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的超级订单,一般不会交给王庆坨的企业。即使到了共享单车爆发式发展时期,王庆坨的车企拿到的基本是来自大型车企的转包订单。

经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这一年,拿到大品牌的转包订单、小品牌一手订单和零件采购订单的王庆坨车企,有30家左右,在当地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由于这类订单的利润超过10%,企业一旦接到此类订单,就会停掉其他产品全力投入共享单车生产。2016年,共享单车的订单总金额达千万元级。

即使后期共享单车采购降温,一些零星的短线加工、装配订单仍给王庆坨自行车企业带来一些收益。

天津喜国盛车业负责人张建忠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接到5000辆某大品牌共享单车的组装订单。他将厂里的两条生产线合并为一条,待全部零部件送到后,十几个工人同时动手组装。每天的组装量在200辆左右,耗时20多天才将这笔订单全部完成。

在接订单之初,张建忠就明确向对方提出,组装完毕交货时,必须是全额现金付款。约定的价格是每组装一辆车为35元。交货时,张建忠顺利拿到17万多元的组装费,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减去工人工资、场地租金、水电费等开销,每辆车的组装利润大约5元”。20天时间下来,赚到手的纯利润大约是2.5万元。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这笔钱还有很多厂家愿意赚。endprint

“共享单车在王庆坨坑了不少人”

“这是我入行18年来的最大机会!”今年4月,谈及共享单车的订单,聚友自行车公司总经理,王庆坨自行车商会原秘书长菅顺启兴奋地说道。过去1000辆车的生产订单就是“大单”了,但共享单车平台给出的订单“动不动就几万辆”,简直是“爆炸性的”。

然而,没过多久,菅顺启的想法就变了。

经历了一年的火爆发展,2017年3月开始,共享单车市场开始出现分化。“双雄”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的融资进展顺利,2017年6月,摩拜单车完成超过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7月,ofo小黄车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而与之情行完全相反的是,一些入行不到一年的共享单车企业却已经悄然倒下, 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便是其中的几家。王庆坨的部分车企也没有逃过这个“劫”。

2016年12月,町町单车就出现运行困难。迈卡拉雷公司的500辆町町单车订单生产完毕,货还没有发,町町单车运营方就已经宣布倒闭,瞬间给迈卡拉雷带来几十万元损失。“现在共享单车单子的风险太大,这个市场变化太快。”该公司销售负责人曹先生表示。

此前,该工厂也曾给悟空单车做代工,车子送到半路那边公司就倒闭了,所幸悟空单车的款项已结清,没给公司造成损失。

曹先生表示,现在接共享单车的订单,预付款要从原来的30%提高至50%、60%,并且要发货当天结清全部尾款。这个决定是在町町单车跑路后做出的。

目前,积压的町町单车仍成排堆积在工厂内,占去一间厂房近半空间,车辆几乎都包装完好。除了这些整车,还有一些专为町町单车特殊定制的配件,“也都废了”。

今年5月,北京就传出将发布共享单车投放上限的消息,监管已然“山雨欲来”。

王庆坨六街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谈到,5月以来共享单车订单明显减少了,但他们也不想再接那些单子,除非是“现款现货”。他说,“这些共享单车企业在王庆坨坑了不少人了”,该工厂曾为ofo、轻力单车等企业代工,现被拖欠尾款约十几万元,“这算少的,有叉架厂被拖欠了两百多万,我们4、5月时就听说那些企业付款方式很不正常,就没再继续给他们做了。”

据了解,被拖欠数十万至一两百万不等货款的企业,有很多家。受访的多名当地工厂负责人均表示,“共享单车企业不让发货、拖欠尾款在当地已是普遍现象”,“共享单车只是一时买卖”。

菅顺启的聚友自行车产也停工了。公司的看门大爷提到,工人们现在都放假了,待恢复生产后再把他们招回来。

还有的厂商干脆跑路了。“有的工厂盲目扩张生产线,现在难以生存,已经贱卖机器跑路了,三十万的机器卖十几万,工厂租期没到就停产,租金也浪费了。现在担心下游厂商找他退定金,他连电话号码都改了。”该地的工作人员说。

短暂的“春天”

今年上半年,共享单车投放政策也迎来拐点。从2017年6月到9月,3个月内,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福州、郑州、南京等12座城市先后宣布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高温开始消退。

王东在承接两批订单,赚了近50万元后,没有再接到新的共享单车订单。传统产品的销路也不理想,王东的企业车间内即使在白天,也仅有十几名工人生产。

一名曾承接某小品牌单车订单的同行在电话里告诉王东,不久前接了一个订单,数量是几百辆,由于款式特殊,王庆坨生产不了对应的叉架,最终从河北平乡采购,仅这一项就垫付20多万元。但装配完的几百辆单车送到半路时,采购方提出暂停这一订单,一下子给这家小车企带来几十万损失,企业目前已经完全停产。对方表示,“这事不想再提了,一提就感觉在伤口上撒盐。现在正想办法重新喷漆,然后赶快甩货。这样也许还能挽回一些损失。”

目前,王庆坨依然有一些车企从其他大企业获得零星转手的共享单车订单,但转过来的订单,生产数量已经降低到千辆级别,且不定期才能拿到这样的订单,“量小了,订单收入还算较稳定,但订金的比例要涨到50%—60%,最好是全款”。

经历了繁荣-被坑之后,王庆坨自行车企业的日子又开始不好过。

曹健的企业规模在当地属于小型,目前主要做细轮自行车的装配,这款车被业内称为“死飞”,所有零件均采购自当地的零件企业。曹健对于“死飞”车型,早已经能做到谙熟于心,“这个车型既能生产变速款,也能生产非变速款,轮子也可选择实心和空心”。

由于生产规模小,曹健的车厂目前几乎只走淘宝网店销售这一条路,即接到订单后,马上采购零件组装,再通过快递发走。“现在市场饱和了,干着很艰难,一辆车卖200多,也就赚20多块钱。”除了利润低,销量也持续下滑,由于订单少,曹健将厂里的工人数也减少一半。

共享单车高度集中的繁荣期和包容期过后,国内各大城市纷纷限制共享单车投放,堆起的单车“尸体”成为繁华的缩影。

在王庆坨镇,曹健的企业只是当地数百家车企之一,其产品也属于低端产品,但他的车企的经营状况却是当下王庆坨镇自行车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在共享经济席卷全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自行车行业一直陷入低谷,城市自行车保有量急速下降,王庆坨也日渐凋敝。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提供的數据显示,2015年中国自行车产量8026万辆,同比下降3.36%,这一数据在2016年继续下降0.26%。

也是在这样背景下,一位年轻的自行车组装员在共享单车来临后,在工作台上写下了“春天来了”,然而,“春天”却如此短暂。

“鸡肋”上的肉减少之后

endprint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进行的2016年产量分析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低端产品成为中小型企业“鸡肋”。

中小型生产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受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及资金条件的限制,产品结构以低端为主。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低利润也使企业仅维持在生存状态,产品结构调整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企业生存需要,无法放弃低端市场,“鸡肋”的肉也是肉。

而现在,“鸡肋”上的肉也在缩减。

在共享单车订单火热之后,王庆坨的车企老板们还发现了一个让他们神伤的变化:虽然共享单车订单让他们短期内收获颇丰,但当地车企的传统产品销量受到很大影响。

对于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刘学权指出,共享单车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爆发式铺开,对自行车产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近乎“颠覆性冲击”。

王庆坨的多家车企负责人认为,共享单车的火爆,一度导致当地传统产品销量的“断崖式下滑”。对此,曹健表示认同,“两年前刚开始干,每天还能发走五六十辆车,从2016年12月开始,每天也就发十几辆车,断崖式下滑。”

在当地从事收揽快递业务的朱爽也证实,他共有固定车企客户十几家,2016年12月前,每家的日快递发货量维持在100多辆,2016年12月后,陡然降至二三十辆。

王庆坨镇沿街一些自行车展厅也冷落萧条。9月13日-17日,该镇112国道旁的五家展厅,每家展厅在上午9-11点的高峰时段,进入展厅看车、谈业务的人仅10余人。一家展厅的负责人毫不隐讳门店线下销售的惨淡,“连续几天,每天一辆也卖不出去,并不是夸张的事情”。这家展厅同样也已经将网店销售作为主要出货渠道。

据王庆坨镇的网络销售代理商黄占春统计,王庆坨镇目前每天通过网络销售的自行车在6000辆左右,“这个数字比以前下滑了50%—60%,以前是可以破万的”。

“有种鸡飞蛋打的感觉!”一位车企老板 说。

不過,在黄占春等人看来,共享单车的火爆,虽然冲击传统的自行车市场,但也有利好影响。在他看来,王庆坨自行车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改的时候。现在全镇的所有企业,自行车产品依然高度一致,“这些年基本没出新品,就是死飞、山地车等几款,有一家出了新品,马上大家就跟风。”这种竞争最终只能导致利润被压得很低,产品品质在低端徘徊。一旦出现共享单车这样的风潮,在传统市场赚不到钱的企业,就会急于投入共享单车风潮,“这可以说是抱大腿的做法,经不住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面对共享单车的爆发,王庆坨车企老板们并没有完全迷失,很多人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部分当地车企分析市场需求后,自主研发了新品,比如适应冬季冰雪环境的雪地车,这个新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并已经开始大量出口到俄罗斯等国。

此外,在二胎政策的影响下,未来几年,童车市场就会出现需求量增长,这个市场值得思考。如今,国内自行车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分化,新的产地涌现出来,河北的平乡、曲周等地的童车生产已经异军突起。

因此,王庆坨的车企必须充分分析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更新换代。“不能光低头吃草不抬头看路”,天津瑞龙丰德自行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春元说,希望天津自行车企业要想长远,共同思考开拓新模式。在高端自行车方面,目前健身、休闲、旅游等骑行圈子越来越多,5000元以上的单车需求量越来越旺盛,是产业发展的另一条路,也希望全行业关注。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东订单单车
我是老宋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波音公布第一季度订单和交付情况
Rough Ride
疯狂暗示
暗示
单车三人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2003年中国造船完工达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