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王的儿子

2017-10-17尹佳祺

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富河湾笔试

尹佳祺

秦康是秦腔王——秦大富的儿子,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在黄河上游的河湾村。湾子的形状近看看不出,远看才能看出来,十几户人家就像是被夹在黄河胳膊弯里的几只甲鱼蛋。

别看村庄小,却是正宗的秦腔发源地,男女老少都会唱几嗓子。不过,这得把秦康除外。从小到大,秦康一句也没唱过,为此,没少挨父亲秦大富的数落。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是,秦腔王的儿子却从不喜欢秦腔,甚至反感。既是村长又是秦腔剧团团长,秦大富总会因此感到脸上无光,自己的儿子从来不唱秦腔,他像矮了人家一头,认为这是基因没有遗传好。直到秦康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了河湾村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矮下去一截的头才慢慢抬了起来。村里的人都说,秦康这个娃,从小就不一样,别的娃都学着唱秦腔,只有他不学不唱,怎么样?有出息了!

原本,唱秦腔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可是因为秦康,反倒让娃娃们觉得学唱秦腔成了不那么光彩的事情。自从秦康考上大学,以前在黄河滩上,在田野里,在村头巷尾唱秦腔的娃们少了。谁家的娃儿下到黄河滩里练上嗓唱秦腔,就会被认为没有出息了。

这是秦康没有预料到的。

想想当年,秦康的生活里一时一刻也没有缺少过秦腔,不管他如何不喜欢,如何远离和躲避,他的父母,他的姐姐都还是秦腔迷,都称得上是民间表演艺术家。小时候,他家的菜园子就在黄河边上,全家人经常要到黄河去挑水浇菜,可常常是爸爸把水桶放在河滩上,对着滚滚东去的波浪就大声地唱起来《骂四贼》。姐姐挑过一担水后,也学着爸爸把水桶放下,站在离父亲不远不近的下风头,亮起嗓子唱《探窑》。姐姐之所以选在爸爸的下风头,是她不敢站在爸爸的上风头,抢了师傅的戏。这时候,母亲也像犯了瘾一样,已经挑过了两担水的她,桶一放,对着一个浪花卷着一个浪花的黄河唱起了《河湾洗衣》,母亲选择站在父亲和姐姐的中间。秦康呢?他自个儿挑着自个儿的水,菜地里那些急需要灌溉的茄子、豆角、辣椒,急着呢。

秦康知道,母亲之所以从河对岸嫁过来,就是因为父亲打小就会唱,而且唱得好,二十多岁就成了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秦腔王。

他们在河滩上直唱到夕阳西下,天色暗到完全看不见流淌着秦腔的黄河浪时,才想起来浇菜地,可是,菜园子被秦康一人浇完了。

河湾村的山野里,一座座坟茔都是秦腔。

小时候,秦康跟着父亲去给爷爷上坟,他给爷爷烧纸,父亲却蹲在坟前请教秦腔的唱法。

爷爷是老一代秦腔王。

等请教完,就在坟前一板一眼地唱起来他感觉有难度的唱段。秦康甚至怀疑父亲会不会是精神不正常?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说:“还是你爷爷厉害,我不明白的地方,我唱不好的地方,向他一叨咕,我就全会了!”

秦康不作声,只管低头走,他对秦腔的抵触,不知是天生,还是从那时开始。

“儿子,你就跟爸爸学唱一句不行吗?”那年秦康考上县重点中学,爸爸挑着行李送他去学校,在山梁上休息的时候问了他一句,那语气几乎带着肯求。

“不唱,你想唱就唱!唱不唱都是个人的自由。”秦康有些扫兴。

“你怎么就会和大戏结下如此深仇大恨呢?你小子不唱,爸給你唱一段……”

秦康知道爸爸是高兴呢!全镇中考生一百多人,就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考到了县重点中学……

转眼,他大学就要毕业了,他去西安,报名参加了省级公务员考试,并取得了笔试第一的好成绩,按规定,笔试成绩前三名进入面试。秦康很优秀,在面试时也发挥得非常好,评委们甚至为他鼓掌。这个岗位只录取一人,但参加完面试后,秦康心里很有把握。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面试结果出来了,他竟然和另一位考生成绩并列第一。

二选一。秦康面前又横上了一道新的坎儿。

再来一次笔试不合理,再来一次面试也不合理。经过评委商议,决定对两个人加试五分钟个人才艺展示。经过抽签,秦康第二个出场。

第一位出场考生展示了自己的书法,谁能想到一个大学生书法竟然写得不错!

面试获得并列本来是个意外,而追加考核又让秦康感到了意外之外的意外。他一个农村娃,能有什么才艺超过人家呢?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不行。怎么办?他想主动弃权,可是,已经逼上梁山,只能听天由命,临场发挥了。

走进考场,七八位考官,秦康有点儿手足无措,听到让他开始的时候,大脑仍旧一片空白……突然,他唱起了《骂四贼》——秦腔经典唱段,而且越唱越悲壮高昂,越唱越慷慨激越……秦康考上了。

因为唱了一段秦腔考上了公务员的喜讯传回了家乡河湾村,往后,站在河滩上对着黄河唱秦腔的娃又渐渐多了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富河湾笔试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疫情下的笔试
背 娘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