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风破浪,筑少年梦

2017-10-16张晓

琴童 2017年9期
关键词:方舟王老师钢琴

张晓

叶方舟 2000年11月生于北京,6岁开始学习钢琴,师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王遒副教授,201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先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黄亚蒙教授和钢琴教育家邵丹教授。2015年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先后师从马丁·卡宁(Martin Canin)、欧内斯特·巴瑞塔(Ernest Barretta)和尤希威德·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教授。2013年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2016年8月获得第15届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3名。2016年10月获得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金奖。2017年6月获得茱莉亚NORDMANN钢琴比赛第一名。

叶方舟出生在北京,但2002年7月,方舟爸爸因事业的调整,举家从北京来到杭州生活。于是,方舟的启蒙教育是从浙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始的。因为是正规化的教育体系,使得方舟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加上父母工作太忙,大部分的时间里,方舟都是自己一个人学习,他总是第一个被送到幼儿园,又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谈及他与钢琴的缘分,那是200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方舟和妈妈晚上散步时,碰到隔壁的晓红阿姨说,她家闺女正在小区的会所练习钢琴。因为不确定孩子能否坚持弹下去,所以她趁物业人员吃饭的空档,每天这个时间偷偷带女儿来弹半个小时,想等孩子真正喜欢了再买琴。方舟听到琴声,兴奋地冲了过去,然后傻傻地站在会所的门口不动了,专注地听着……多年以后,每每回顾过去,叶方舟总会说,或许就是那个晚上,那个小女孩不知不觉已经把钢琴作为天赐的礼物带进了他的生命里。

钢琴启蒙课

考虑到方舟爷爷的身体,2006年9月,方舟一家又从杭州返回北京。然而由于政策的规定,生在冬天的方舟没有达到法定上学的年龄。为了不耽误方舟,还不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父母决定给他买一架二手钢琴,让他在家既能玩又能学琴。于是,一周后,一架二手雅马哈立式琴到家了。小方舟一边爱不释手地围着钢琴转,一边问:“妈妈,我能碰吗,能弹吗?钢琴很贵的哦!”跟着这台琴来的还有一个美丽的小李姐姐,她上门为方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

钢琴的到来,让方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个懂事、聪明的好孩子,从不惹是生非,然而,他第一次挨打却是因为钢琴。不用上学,他一整天一整天地趴在钢琴上,88个键,挨个地敲,不厌其烦地听着这些单调的音符,完全不顾老师安排的作业和“小汤”上的要求。他玩得起劲儿,妈妈可看不下去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认真地练,他倒好,独辟蹊径,把这钢琴纯粹当成了一台大玩具。当妈妈正因为公司的事烦心时,听到乱七八糟的声音,一下子火冒三丈,于是,玩琴的方舟挨了揍。心生愧疚的妈妈事后反省自己,想到行行出状元,孩子以后会有很多选择,没必要如此苛刻对待他,便调整心态,决定自此以后再不干涉方舟的练琴。

王遒老师的钢琴课

虽然没学可上,但方舟自认为完全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了。由于妈妈喜欢搜集中外流行歌曲,爸爸只听古典音乐,还是个小提琴业余爱好者,而且家中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书,所以,方舟的生活很充实,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了,然后看书、听音乐……有一天,方舟的一句玩笑话,让他的父母统一了认识—方舟应该进入更正规、系统的教育,不仅要学课本上的知识,还有钢琴。

于是,方舟的父母开始四处打探,如何能找到音乐学院的老师,让方舟接受更正规的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人介绍,方舟遇到了他的恩师—王遒。方舟妈妈说:“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方舟之所以现在走上了钢琴演奏的专业道路,跟认识王老师息息相关。”王老师风度翩翩又博学多才,一下子就走进了小方舟的心灵。看到王老师琴弹得好且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尊重,小方舟曾经扬起小脸,自信地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像王老师那样当一位钢琴大师。”当时的方妈妈只是把孩子的话当作笑谈,毕竟品学兼优的方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没想到的是,方舟开始把所有可以玩的时间全部用来弹琴。早在上一年级时,每天放学到家已经5点,方舟居然能自己坚持弹琴一两个小时,然后再做家庭作业。

遇到王遒老师时,方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至少可以练习《车尔尼849》了,但是王老师要求方舟重新学习抬指击键。高抬手指快速击键是训练小孩子手指独立的捷径,但是从人体功能学来说不太科学,手指太疲劳了最终会影响演奏质量。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业教师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的曲子,以达到让手指独立的目的,关键是不能伤害小孩子们热爱钢琴的心灵。

方舟每次去上王老师的课都是既向往又害怕。开始的时候,王老师会随时询问每个乐句的特点,经常让方舟自己找出乐句的起始,点评各种和弦的特色和风格等。后来,王老师会追问方舟是否了解过所弹曲子的背景资料、是否读过作曲家的相关传记、听过几个大师或者音乐人的演奏版本、怎么理解这首曲子、最喜欢哪个人弹的、为什么等等。每一首曲子,王老师除了进行详细的分句讲解之外,还配有他自己储备的海量视频资料让方舟欣赏并鉴别。最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还会亲自示范。当然,这样细致周到的教学导致王老师严重拖堂似乎成为常态。试想,老师对待学生得多么认真、多么上心才会拖堂!正是遇见了王遒老师,让方舟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黄亚蒙老师的钢琴课

“葉方舟,你还在练琴啊,已经7点了!”正在收拾晚餐桌的妈妈着急了。

“方舟,你还在练琴啊,已经8点了!”正在电脑前收发邮件的爸爸着急了。

“方舟,你还在练琴啊,已经9点了!不行不行,会吵着邻居了,收工!”妈妈只能把方舟赶回自己的房间做作业。

凭着这股执拗与冲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方舟坚定地告别了喜爱的中关村二小,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四年级,师从黄亚蒙教授。

黄亚蒙老师是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钢琴家,曲风简明大气。方舟受黄老师影响,从此开始泡在音乐书籍里,了解作曲家、曲目的创作背景、各门派乐评家们的观点……通过这些引导,方舟不仅对钢琴曲目,对交响乐曲目乃至民乐曲目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亚蒙老师有独特的方法教导孩子,特别是方舟这种当初只是把钢琴当作业余学习的孩子。每次上课,黄老师都让方舟录音,如果哪个曲目在课下的练习有困惑,就可以及时听老师课上的讲义。于是,方舟买了录音笔,以方便随时录、随时听。endprint

这个年龄段的小方舟,什么都是一阵快弹,似乎能够弹得越快越爽。随手点开一堂当初黄老师的课,都会听到老师不厌其烦地叮嘱方舟“慢一点、慢一点”。黄老师为人宽和,从来不会因为苛责学生的手上技术而怠慢了对音乐的讲解和呈现,所以经过黄老师调教的学生都是乐感十足、自有经纬。得知方舟获得首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后,黄老师这样勉励他:“叶方舟是我教过的极少的几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之一。当然,这样的孩子其实教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自己太有主见了。很高兴地看到,经过后面几位老师的调教,他现在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在规矩里面演奏了。难得的是他不像其他学生一样好像是完成作业似的演奏,而是在展现他自己内心的音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跟他自己非常热爱音乐相关。这个比赛只是他整个人生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希望他今后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且永远热爱音乐。”

邵丹老师的钢琴课

邵丹,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也是方舟最敬佩的老师之一。邵老师曾偶然提起收下方舟的原因时说:“这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入学音乐会上弹的一句格里格的《侏儒之舞》打动了我。”

邵老师的家里永远纤尘不染、雅致有序、暗香浮动,瞬间让人生出“诗书继世长”的敬意。或许因为此,方舟开始细究自己演奏时的错音,他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想要得到邵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可这谈何容易?邵老师告诉方舟,肖邦练习曲是终身要弹的曲子。方舟的肖邦练习曲谱本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当初邵老师做出的标记与批注。蓝色是第一次听方舟弹奏时的问题,红色是第二次听时的问题,绿色是第三次听时的问题。然后,页面空白处记录着第一次的蓝色10条注意事项、第二次的红色注意事项、第三次的绿色注意事项。邵老师教过方舟的每一首曲目都是这样认认真真地标注着,方舟的进步就在这些标注中一点一点地累积,直到附中升学考试名列第二。这些邵老师标注过的谱子,方舟从中国背到美国,又从美国背到中国,从不离身。

2013年8月25日晚,中山音乐堂,叶方舟有幸与中国爱乐乐团共同演奏了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演出圆满成功,这也圆了方舟的第一个梦—与中国最好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那段时间,邵老师天天叮嘱注意事项,三天两头地上课,手把手地教,推心置腹地分享舞台经验,方舟也跟打了鸡血似的,夜以继日,更加勤奋地练琴。

升入附中以后,方舟进入青春期,开始随心选曲子,对所有音乐都要求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理解,完全无视约定俗成的共性审美,反正只要独特就是好的。也就是说,他的自我意识爆棚,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坚定地逆反了。于是,老师的红色、绿色、蓝色标示都统统变成了浮云,他觉得怎样好听、怎样好弹就怎样处理,原则只有一个—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就行。

有时候,老师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如父如母的关系。孩子大了,传统的招数失效了。

邵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诫,无效;爸爸妈妈五次三番地威逼利诱,无效,似乎已经到了只能听天由命的境地了。然而,一次意外的“糖果教育法”奏效了。因为老师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考前或赛前汇报演出,也就是邵老师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表演、相互点评。方舟慢曲快弹、快曲更快的特立独行着实把在场的同门们震惊到了。但是,大家可不是善茬,毒舌辣评让方舟很郁闷。当天时间太晚了,所有人都饿得肚子咕咕叫,幸好老师提前准备了糖果。后来方舟说,那天邵老师给了他两块巧克力,他想起了小时候小李老师的最高奖励……第二天早上再练琴的时候,方舟把节拍器调得很慢很慢。

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关注自己最想要的内在价值,学会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而这一切是邵老师让方舟在出国留学之前想明白的,也为他之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钢琴课

2015年,方舟在邵丹老师的支持下,考上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预科班,师从马丁·卡宁(Martin Canin)教授。

方舟因为从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所以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文化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来美国之后,他凭借自己积攒的阅读量和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对此,方舟妈妈说:“我想这是因为在国内时,我们就建议他坚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这样的坚持,时间一长就效果显著,而且受益无穷。虽然很多琴童父母抱怨文化课和专业课有巨大冲突,但是,只会击键的“手指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能有多长?”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里的天才琴童们同样要求按时上文化课,并且美国人对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及作业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这些可不是能用一次侥幸的考试能敷衍的。

卡宁教授德高望重,对待学生既严格又耐心。他对曲谱十分仔细,让方舟充分表现的同時亦会每时每刻都提醒他把握好节奏。老教授退休后,方舟师从欧内斯特·巴瑞塔(Ernest Barretta)和尤希威德·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两位教授。两位老师各有风格和要求,经常同一首曲目各有见解。但是,西方教育就是这样,百花齐放,任君采撷。得到老师们的同意之后,方舟参加了2016年8月德国ETTLINGON的钢琴大赛,取得了第3名,又在2016年10月北京举办的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勇往直前,摘得桂冠。随后,在2017年6月茱莉亚NORDMANN钢琴比赛中斩获第一名。

纵观叶方舟一路的成长,没有在国内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没有在国外得到的自我探索,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其实,对于一个年龄尚不到弱冠的孩子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福这位勇敢的钢琴少年—叶方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舟王老师钢琴
奇妙的旅行
隐秘的方舟
有趣的动物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