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学时代,暂把兴趣放一旁吗

2017-10-16吴骏柴林

琴童 2017年9期
关键词:鞭策灌输纪律

吴骏 柴林

在年轻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我们在求学时代,应该暂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着性子接受教育的纪律,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实的材料。学问的趣味,留在将来慢慢享受一点也不迟……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地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

——梁实秋

兴趣只是一个口头语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一词上一次出现在正儿八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书中,大约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学习过程说得很简单。例如,一个人对一样东西有兴趣,就去学;不想学或没有坚持,是因为他没兴趣了。对于简单的“学”,这说得通,但遇到复杂一点的学习(例如学音乐、做学问),兴趣还能作为思考工具使用吗?这篇笔谈不讲什么专业知识,但我们要把兴趣从哪里来、在学习中是什么地位,说说清楚。

兴趣是学出来的

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对这个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学,我不勉强他,我尊重他的选择。这种说法和做法只对了一半。入门的时候要注重启发,保持耐心,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和选择权。但是,学习动力更多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学习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比较持久的兴趣。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首热门歌曲叫《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到今天还被翻唱,有人译成《了解他就是爱他》,我译成《知他即爱他》。学一门功课,有点像恋爱,大部分人是一边接触,一边了解,渐渐爱上对方的。如果您的孩子对音乐演奏一见钟情,终生爱好,那再好不过。可惜这很罕见。大部分家长要接受一个事实:纪律对于我们的孩子必不可少,并且告诉孩子,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中的“兴趣”是靠不住的。它就像偶尔拜访、转身就走的客人,练琴这种每天都要做的“家务活儿”,还得依靠自己。

有的家长百思不解:“我怎么做,才能保持孩子的兴趣?”这个问题问多了,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一开始就有的兴趣是原始的好奇心,很短暂,几分钟,最多几个月。说到底,音乐是一门学问、一项功课、一件工作,不是娱乐,家长和孩子就不应该对“始终有兴趣”报太大希望。教育学里有个“课程三角”:学生、教师、课程,加上家长,和孩子的伙伴,兴趣是在这五者的互动中产生的,不存在于哪一方。如果各方不能良好互动,就算每位老师每节课上都妙语连珠,每本教材都无比精美,教学设计都无可挑剔,孩子还是没兴趣。把兴趣看成“内生的”——从教师那里、从孩子的内心,或者从教学内容中(例如某一项乐器当中)产生的,是过时、过于简单的想法。这假设了“内心”和“外界”的绝然对立,没有把孩子的心灵和外部世界放在一起考察。长期使用这种割裂性思维的结果很坏。例如,家长就容易把罪责堆积到某一方身上,或忽视自家孩子身上的问题;或怀疑,或憎恶自己的孩子。

兴趣离不开鞭策和灌输

学习是社会互动,发生在师生、亲子、同龄人之间,成人(教师、抚养人)对未成年人(学生、孩子)有引导、鞭策、灌输积极的价值观的责任。近年来,社会上谈“引导”比较多,鞭策和灌输就经常被忘记。例如,为了避免孩子受挫折,有的家长不想鞭策;有的家长只知道一些大道理,不知道怎么有效地灌输“人活着就要思考和工作”的价值观;有的家长自己身上也有懒惰病,就是一个坏榜样;有的家长一直把鞭策和鞭打,灌输和强行灌输,纪律、压迫、童真和真理混为一谈;还有家长等待“一夜天亮”,说“我家孩子很聪明,只要哪一天他对什么感兴趣了,就好了”。这种被动等待是对孩子的放纵,是掩盖自己的无能,是逃避做家长的责任,就算等到两鬓白霜,孩子也不会在某一段时间里专注于某项学习。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幻想孩子换一个领域就能专注地工作,如果他不知道,没有体验过,或没有学会专注。

“必要”在“兴趣”之前

用发展的眼光看,一门功课要不要学,主要看是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这时,必要性是第一位的,兴趣第二。

“必要性”是我们的大脑中3~5岁开始发展的一个概念。知道什么是必要的,少儿就会合作,成人安排他们每天练习就容易一些。例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每天要练,就是因为每天要练,就像活着就要吃饭穿衣、走路说话一样,不是哪个人让我这么做。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这样说:“练习就像鸟儿飞翔。我们能想象一只鸟儿说,今天我累了,我不想飞了吗?”一件事情有它本身的紀律,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很不幸,有的家长自己的“必要性”概念发展得也不充分,只把每日练习当成老师的要求传达给孩子。孩子呢,就把每日练琴当作太后和皇帝——老师和家长两个人的要求。这种低层次的、基于个人权威的“必要”,很难维持整个事情的运转。

兴趣也是思考的结果

上面说到“课程三角”,人脑中也有个三角:情感、欲望、思维。想象它们是3个小人儿,相互交谈,经常意见不合,但最后拿主意的应该是思维。要让情感说“我喜欢练习”,欲望说“我想要练习,想要得到练习的好处”,思维必须登上主席台发言,这么说服他们:“诸位,练习是一件好事情,值得我们花时间,大家吃点辛苦不算什么。”学习中,大脑会产生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是思维把积极情绪存储起来,把消极情绪消解;当困难出现,逃跑的欲望经常冒出来,是思维说服那些逃兵,把他们请回来,重新专注于学习任务。

监督孩子的时候,成人也会懒惰和逃避,为了说服自己和孩子保持工作热情,我们需要做很多推理工作,各种和音乐相关的思考,在一定的时间里,必须有进展。只给大脑下达“去练琴”的命令,大脑这位朋友就会拒绝合作,就算暂时合作,也是越来越反感,越来越糊涂,距离彻底的放弃越来越近。

结 语

我们最好把长期的学习动力看成在一段时间内良好的社会互动和推理的结果,而不是工作的出发点。兴趣可以解释一些表面现象,作为初始的动力,它很重要,但它也容易变成“懒惰与任性”的借口。初学靠兴趣,再学靠纪律。在正式的音乐学习中,很多东西比兴趣更重要,例如必要性、纪律、鞭策、灌输、自我说服和情绪管理。限于篇幅,我们还没谈到“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管理”“质量控制”,那些占据勤奋的工作者的注意力的东西,也没有谈到细致、耐心、韧性等个人品质,或“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等术语。总之,兴趣就是一个顽童,他虽然可爱,但是大家别把他宠坏了,道理很简单:学习的村子还住着很多大人,还有不少正经事儿要办。再说,这个顽童也要长大,成年后他的名字就叫“自律”或“自励”。endprint

猜你喜欢

鞭策灌输纪律
激励鞭策暖人心 砥砺奋进常创新
——纪念《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杂志创刊20周年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 阅读七选五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鞭策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王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