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背景下德宏州少数民族史诗典籍外译现状调查研究

2017-10-10段聪丽段丽芳

科教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段聪丽 段丽芳

摘 要 翻译是对外传播及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德宏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目前已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及阿昌族四个少数民族的史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德宏州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及相关研究非常的薄弱,与发展及弘扬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标差距甚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典籍 外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90

A Survey of the Translation of Epic Poem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Deh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n Heritage

DUAN Congli, DUAN Lifang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Mangshi, Yunnan 678400)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and promote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resources are rich in Dehong. There are Dai, Jingpo, De'ang and Achang four ethnic minority epics have been classified as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them are very weak, an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goes the goal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Dehong ethnic minoritie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thnic minoritys masterpieces; English translation

1 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文化遗产深藏于民间,是各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德宏州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上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及德昂族都创造出代表自己文化的文学典籍作品,包括傣族的叙事长诗《召树屯》、景颇创世史诗《目瑙斋瓦》、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根据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这些史诗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翻译和出版民族史诗有助于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我州少数民族文化、增进中外文化沟通交流,对促进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 国内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文化战略,近年来民族典籍翻译逐步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虽然广大学者在不断尝试探索民族典籍外译、出版等工作,也取得部分成效。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贡献,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典籍作品翻译不仅要翻译汉语典籍作品,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传承及发展少数民族典籍这一宝贵的物质及精神文化,是民族学者及翻译学者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1990年后,很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填补了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诸多空白。如《格萨尔》、《麽经布洛陀》、《蒙古秘史》等的英译及出版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大连民族学院还成立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团队。国外学者柯立甫翻译的蒙古族典籍《蒙古秘史》、戴乃迭翻译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以及丹柯夫翻译的维吾尔族典籍《福乐智慧》的英译本在海外受到读者的认同和青睐(张立玉,2015)。虽然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及传播已经受到国内外译者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及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 德宏州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现状

通过对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籍作品进行调查发现本州民族典籍外译还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及重视;民族典籍英译本并不多见,存在英译本数量极少,传播渠道有限,翻译人才不足,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现有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本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标志着德宏州民族典籍翻译成功迈出新的一步。但通过仔细研读后发现译本中出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对原文语义理解不透彻;对原文文化传达不到位;对德昂族特有词汇内涵及外延意义翻译不准确等。现将德宏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外译现状归纳如下。

3.1 有汉语译本的史诗

傣族的叙事长诗《召树屯》,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史诗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傣族民间叙事诗,广泛流传于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傣族地区。这部叙事长诗于1956年译成汉文出版,由陈贵培、刘绮、王松等人搜集、翻译并整理,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被译成俄文等外文出版。另外一个汉语版本,由叠岩等人负责整理,于197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翻译硕士吴炯在知网上发表了《召树屯》汉译英翻译报告,然而此部史诗的完整英译本至今仍然尚未出版。

《目瑙斋瓦》,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景颇族最具代表、流传最广、篇幅最长的创世史诗,在景颇文学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代口耳相传于景颇族民间,它涉及景颇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等内容。景颇族“斋瓦”、“董萨”能讲其完整吟唱,故事情节生动离奇,意境曲折神奇,具有十足的景颇族特色。汉语版《目瑙斋瓦》由“大斋瓦”贡推干传唱,著名景颇学者李向前收集整理,最早于1985年由德宏民族出版。令人遗憾是该史诗目前英文版本尚未出现。

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有散文集及诗体两个汉语版本。它是阿昌族流传较广的口头神话史诗,是活袍(阿昌语:巫师)在祭祀祖宗和举行葬礼时向族人和死者吟诵的诵词。《遮帕麻和遮米麻》于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赵安贤唱,杨叶生译,兰克及杨智慧整理的汉语版,于1983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袁焱、曹明强等用国际英标、阿昌语拼音方案进行了标注和整理,目前还未出版。虽有部分学者已经着手从事该史诗的英译工作,但是目前还未搜集到已经出版的英译版本。

3.2 有汉英译本的史诗

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以唱歌词的形式靠民间艺人口耳相传,《达古达楞格莱标》由德昂话音译而来,意思是“最早的祖先传说”,主要叙述茶树创造世间万物的过程,叙述了“古老茶农”的历史渊源。

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有两个汉语版及一个英语版。汉语版本于1981年由赵腊林(崩龙族)吟唱、翻译,陈志鹏记录整理,汉译诗句共550余行;自《达古达楞格莱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德宏州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创世史诗诗画集,于2016年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在1981年汉语版的基础上,德宏州文化体育局主编的汉英对照本,于2012年12月由德宏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汉英对照版本后面,还附有傣语翻译。

4 德宏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外译突出问题

我州共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各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中用智慧及汗水创造了反映本民族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的特色文化。这些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德宏州民族文化融入国内国际“软实力”的基础。然而,当前德宏州少数民族典籍文化的英译及研究非常薄弱,与弘扬及发展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标差距甚大。

(1)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看,德宏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情况堪忧,缺乏全译本及多语种译本。我州少数民族典籍作品数量诸多,除了上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外,各民族还有其他众多类型的史诗、叙事长诗及民间故事。据笔者调查统计,将不同民族的各种类型文学作品累计起来,总数量不少于1000部,仅傣族的叙事长诗就有550部左右。各级政府及民间艺人对我州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保护意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民族典籍作品的对外翻译及研究工作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总之,德宏民族典籍文化传播力度还有待加大,翻译现状与其丰富的存世数量和在民族文学史上的价值不成比例。

(2)严重缺乏民族典籍译者,现有译本数量少,文体风格单一,翻译未达到读者预期希望。我州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情况堪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民族典籍翻译工作者。译者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翻译需求,对外发扬传播我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需要大量的专业翻译人才,虽然德宏州高校部分学者已经在努力着手此项翻译工作,仅靠德宏州内的部分翻译人员来完成这件事是不够的。目前仅有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被译为英语,其他语种的译本更是天方夜谭。其次,译本数量少且风格单一,无法满足现代化读者的需求;在翻译中出现对原文语义理解不透彻;对原文文化传达不到位;对民族特有词汇内涵及外延意义翻译不准确等是我州现有民族典籍译本中表现突出的问题。另外,围绕我州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开展的研究数量极少,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5 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对策

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文化客观反映不同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历史迁徙、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民族核心价值的民族典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典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的主要素材。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及出版是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州的重要举措,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进一步增强我州民族文化魅力发展的关键途径。

针对德宏州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及相关研究的问题,除了民族文化研究者及译者的不懈努力,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重视及发展我州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建设。构建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弱势和外部挑战,在财政投入、课题立项上适度倾斜,以激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学者投身于民族典籍的译介和研究。具体实施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重视我加强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及发扬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州民族典籍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媒介,拓宽我州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渠道。

课题项目:2016校级课题项目(编号:DSK2010161020)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立玉.少数民族典籍对外译介的翻译生态体系构建——以土家族典籍英译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5(5):66-71.

[2] 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德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