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氯碱行业形势分析和前景预测

2017-10-09张英民

中国氯碱 2017年9期
关键词:液氯烧碱电石

张英民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当前中国氯碱行业形势分析和前景预测

张英民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对国内氯碱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当前形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根据产业政策等对未来前景做出了预测。

氯碱;供需;进出口;现状;展望

(接上期)

3.2 下游分析

3.2.1 烧碱下游分析

烧碱的主要下游行业是造纸、化纤和氧化铝。

(1)造纸行业

从2007年产量开始下降,2008-2009年均处于低谷,2010-2011年产量有所提升,随后几年产量有所回落,并保持稳定,2005-2015年国内纸浆产量见图11。

(2)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

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经历了2008年的低迷后受益于纺织服装的出口回升,2009年二季度开始迅速恢复,一直到2015年保持稳定增长。2011-2015年国内化学纤维产量见图12。

(3)氧化铝

图11 2005-2015年国内纸浆产量(万t/a)

金融危机以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氧化铝的生产迅速恢复,到目前为止保持稳定增长。随着氧化铝产能的不断释放以及国内铝土矿石品位的下降,氧化铝行业对于烧碱的需求总量增加。中国氯碱网显示,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协议,氧化铝的关税将免除,未来几年氧化铝仍有扩产可能。2005-2015年国内氧化铝产量见图13。

图12 2011-2015年国内化学纤维产量(万t/a)

图13 2005-2015年国内氧化铝产量(万t/a)

综上所述,烧碱需求方面,除了造纸行业产量稳定依靠进口补充以外,下游氧化铝行业、化纤等行业产量持续增长,而且可能还会惯性增长,对于烧碱行情提供加大支撑。

3.2.2 液氯下游分析

液氯是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但由于液氯是化工基础原料,产品成本所占价值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液氯属于危险化学品,使其运输成本有所升高,使得单纯以液氯为盈利点的经营模式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引起碱氯平衡的问题。尤其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发生,国内氯碱行业迎来一段较为苦难的时期,氯碱行业暴露出碱氯发展严重不平衡、产能严重过剩、氯碱行业集中度不够、下游配套产品不完善等问题,氯碱企业出现开工率下降、盈利状况不佳,加之国内烧碱出口市场竞争力不强,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国内液氯主要下游的消费结构见图14。

图14 国内液氯主要下游消费结构

(1)环氧丙烷(PO)

PO有3条工业化路线,一是传统氯醇法(目前国家限制发展);二是共氧化法,需要与大石化紧密结合;三是HPPO法。截至2016年底,中国环氧丙烷总产能达到311.1万t/a(见表14),同比增长3.5%;产量约252.7万t,同比增加12.3%;表观消费量278万t,增长10.5%。目前国内自给率已经达到90%左右,进口量有下降趋势,见表15。

表14 2016年国内环氧丙烷企业产能表

前景分析:a.氯醇法环氧丙烷已列入限制类,未来国内环氧丙烷建设主要选择双氧水氧化法工艺;b.产量持续增加(未来3年产能增加将超过100万t/a),有产能过剩趋势;c.“十二五”期间进口量有下降趋势,PO对氯的消耗增长趋缓。

(2)甲烷氯化物

甲烷氯化物作为氟硅材料最主要的上游原料,下游产品数千种,不仅对于氯碱行业氯气消耗,而且对于下游新型材料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2016年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企业总产能在240万t/a(较2015年上涨3.45%。产量166万t左右(下滑2.63%),开工率69%,产能过剩态势十分严重。

(3)环氧氯丙烷(ECH)

ECH是一种重要的耗氯产品。2016年底,国内环氧氯丙烷生产能力达到126.3万t/a,年产量58万t左右,进口1.98万t,见表16。中国ECH的产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ECH生产国,国内产能、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呈现严重过剩态势。

表15 国内环氧丙烷供需情况

表16 ECH供需情况

目前,ECH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3种:丙烯高温氯化法、醋酸丙烯酯法和甘油法。在中国的流通货源主要有丙烯高温氯化法和甘油法2种工艺,醋酸丙烯脂法工艺仅有1家企业生产且几乎自供下游环氧树脂装置。2013年以来,部分丙烯法工厂因亏损压力而转产或停车,新建多为甘油法(不消耗氯气,见表17),耗氯贡献不大。预计2017-2019年,中国ECH年度总产能将超过140万t/a,产能过剩将更加严峻。

表17 ECH工艺路线对比

3.2.3 PVC下游分析

近几年,中国PVC产业链下游受房地产行业影响最大,未来房地产调控是全面铺开、因城施策,国内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在房价的同比涨幅上将出现背离。具体到PVC下游制品,硬制品主要是管材和型材,其中,管材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现已进入稳健发展期,增长势头放缓。型材处于缓慢增长期,不会再有爆发式增长。软制品主要是薄膜和电缆料,薄膜产品正在向家居装潢方向发展,未来需求可能会出现增长。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电网建设有着巨大的电缆料需求,未来电缆料的需求可能会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将步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大致走向主要有4个方面。

(1)涉及农业和包装2大行业的膜类(包括片材)材料仍然占绝对优势,大部分以PE、部分PVC和PP为原料。

(2)以PVC、部分PE和PP及少量ABS为代表的建筑用、民用工程用塑料还将保持其增长势头。

(3)汽车工业用PP、PVC、PUR及各种工程塑料和热塑性弹性体的用量将随汽车市场的景气程度而变化。

(4)家电、电子电器行业的庞大市场将导致和等工程塑料制品成倍增长。

如何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确定本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各个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主要产品及品种的市场需求应当由企业自己去开发。中国塑料制品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原有行业界限,塑料机械为各行业服务已成定式并向纵深发展,进而有可能向引导市场消费过渡,但要注意引导必须是正确导向。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合资、合作,继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品及工艺和设备以发展中国的塑机,提高技术水平。

(3)国内中低档市场容量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分化重组,有些企业将减小塑料机械比例而转向多种经营,有的企业将避开国内恶性竞争进而开辟国外市场。

(4)社会专业化协作将逐渐走向成熟。有些厂家会集中精力在某一个局部市场将生意做大。

(5)个别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吸纳高素质的管理及科技人员,进一步发展并争取与世界列强相抗衡。

4 行业前景分析及预测

4.1 上游原料影响分析及预测

4.1.1 原盐

原盐资源丰富,产量基本稳定,进口量和出口量都是先增后减趋势,表观需求量增长缓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导致原盐价格上涨,但受进口原盐冲击,原盐价格上涨幅度有限。

4.1.2 电石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国内电石投资降温明显,产能增速将持续放缓,但由于产能基数大(2016年3 300万t/a,加上长期停产与半停产1 200万t/a,产能达到4 500万t/a),过剩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上游原料焦炭价格下行,电石成本支撑面较弱;下游PVC价格下调,企业库存成交量不足,但电石去库存变化积极,部分企业以降负荷或停车来规避风险,且成本压力大,观望氛围浓厚,分析师预计2017年3月电石市场以高位震荡为主。

4.1.3 煤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尽管国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倡导清洁能源,但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到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量将达45亿~48亿t(约有10亿t的增长空间)。出于战略发展需要,国家加强原煤的进口。中国进口煤量2016年以来持续增长,2017以来增幅加大。同时,国内煤炭开采逐渐西移的局面将增加物流运输的成本。因此煤炭价格难以大幅走低,这对于电石行业发展和电石法PVC企业来说不容乐观。

4.1.4 乙烯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乙烯下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乙烯的需求量稳步增长,总体上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由于原料结构不合理、甲醇制烯烃无序发展和进口依存度相对较高,使得乙烯贸易价格居高不下,对于相关PVC厂家不利。

4.2 下游影响分析及预测

根据烧碱下游产品的分析,烧碱下游产品需求总体上增长明显,对烧碱后市发展形成支撑能;而液氯下游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耗氯量增长并不明显,液氯市场低迷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根据PVC下游产品分析,软制品总体上需求呈增长趋势,但硬制品受制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展前景不甚乐观。

4.3 “十三五”规划的影响

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主要围绕化解产能过剩、集群化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原料及工艺多元化等几个主要问题展开。

(1)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

“十三五”末,使中国烧碱和聚氯乙烯开工率分别提升到85%和80%以上,力争到2020年,使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行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十三五”期间,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国产化离子膜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煤烯—PVC”一体化示范项目,电石法PVC产能占比下降到75%左右,PVC专用料和特种树脂产能比例达到20%以上。

(3)提高行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积极推进氯碱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与传统氯碱工业的深度融合,在优化提升“数字制造”的基础上,向“智慧制造”跨越。

4.4 产业政策影响

4.4.1 行业准入条件越来越苛刻

为遏制氯碱行业盲目扩张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行业发展,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氯碱(烧碱、PVC)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11月2日),安监局组织编制了《烧碱行业安全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2012年底完成),对于新建、改扩建氯碱项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烧碱行业安全准入条件》尚未实施,但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政策落地,必将再次引起氯碱行业的结构大调整。

4.4.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范行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是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重要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旨在抑制产能过剩,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从宏观政策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引导。

“指导目录”对于氯碱装置从最初(2005本)的部分鼓励逐步转变为限制甚至部分淘汰的行列,最新的“指导目录”(2013本)中鼓励“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含汞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限制乙炔法PVC项目、起始规模小于30万t/a的乙烯氧氯化法PVC项目和新建烧碱项目;淘汰隔膜法烧碱(2015年)生产装置、高汞催化剂(氯化汞含量6.5%以上),与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基本一致。

4.4.3 《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提高运输成本

2016年9月初,国家再度发力,交通运输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的制订,意味着汽运将走上一条正规路,在此期间,运输部将对超载方面做以严格查处,相对应的运输成本也将相应提高20%~50%。

4.4.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拓市场,坚持创新驱动,改善发展环境,着力去产能、降消耗、减排放,补短板、调布局、促安全,推动石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1)烧碱、PVC 全面严格控制新增产能;(2)鼓励烯烃(乙烯)优化原料结构(乙烷制乙烯);(3)鼓励智能制造项目示范。

4.4.5 “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氯碱产业结构调整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衔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陆续出台。对于氯碱系列产品产业而言,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将不同程度受到该方案的拉动。产业链各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就氯碱产业链各产品本身而言,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来自环保政策、能耗问题及产品本身的供需问题的困扰。包括PVC、烧碱、纯碱、电石等在内的多产品仍需要一个漫长的去产能的过程。而且单纯就区域而言,未来西北新疆、内蒙、宁夏及东北地区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本地及周边工业产业也会相应被拉动,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的同时,也将加快氯碱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进度。

4.4.6 环保政策升级 氯碱工业亟需低汞减排

(1)国际汞公约倒逼PVC行业洗牌

中国是《水俣公约》缔约国之一,根据公约条款,缔约国到2020年将禁止生产、进口和出口加汞产品。

中国PVC生产以电石法为主,而电石法PVC生产中使用氯化汞作为触媒,是汞消耗最大的行业,其汞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60%。截至目前,中国电石法PVC无论是产能还是产销量都占据全行业的80%以上。国际汞公约的签署,将对电石法PVC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倒逼PVC行业转型升级,走清洁化生产道路,有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而乙烯法PVC将赢得发展机会。

(2)污染物排放指标提高要求成本增加

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氯碱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组织对《氯碱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的修订,修订后的指标肯定比原来严格得多,总体思路是用严格的指标促进落后企业的淘汰。

环境保护部会同质检总局2016年8月22日发布了《烧碱、PVC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2016),与 GB15581-1995 相比,CODCr、BOD5、总汞和氯乙烯年排放量将分别削减77%、67%、67%和87%的排放量,颗粒物、氯乙烯、非甲烷总烃年排放量将分别削减51%、72%、58%。新标准中废水CODCr、BOD5、悬浮物、石油类、氨氮、总氮和总磷等常规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国际标准相比,处于中间或者相对比较严格的水平。大气污染物排放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严于德国和世界银行相关的规定,氯乙烯排放限值宽于美国和世界银行的限值,二氯乙烷排放限值与世界银行相关的规定一致,二恶英类与欧盟、世界银行等的规定相同。

实施新标准后,达到该标准要求,烧碱和PVC现有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约为22亿元,约占固定投资的4%;每年运行费用4亿元,约占生产成本的0.8%。烧碱和PVC全行业企业废气处理设施总投资约为24亿元,约占固定投资的4.3%;每年运行费用约2亿元,约占生产成本的0.4%。

4.5 前景预测

4.5.1 利好因素

(1)政策支持。去产能和严控新增产能并举,总量控制落到实处,鼓励技术创新和氯碱智能制造,有利于氯碱企业健康发展;

(2)下游产品产能和产量双增长,支撑需求增长;

(3)环保督查成新常态,促进关停并转,影响了供求关系,推动价格上涨;

(4)运输成本增加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支撑氯碱产品价格;

(5)“一带一路”政策给相关氯碱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具体到地域而言,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个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个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个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而西北6个省、东北3个省、上海、福建、浙江等都布局有产能较大的氯碱企业。北方烧碱产能大省山东、天津等地也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以上所涉及的省份,几乎涵盖了全国的烧碱产能,国内3 945万t/a的产能大部分会直接、小部分会间接的全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西北地区依托地理位置、产能集聚、政策交通等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烧碱行业利好明显。其中,新疆中泰化学、新疆天业等企业作为氯碱行业龙头,地处“一带一路”的关键位置新疆区域,地方国资委的国企改革有较大想象空间,行业整合带来估值提升的同时未来有望打开业绩空间。

经过前几年产能调整,目前国内烧碱整体开工抬升至83%,行业产能过剩状态已得到质的改善,西北地区聚集国内大部分的良好产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西亚市场的打开,西北地区的烧碱企业预计会有更便利更宽阔的市场。同时,国外市场的扩大会进一步带动整个烧碱行业的外需。

从历史来看,烧碱出口恢复缓慢,有赖于国外经济好转。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对烧碱出口的拉动有限。而烧碱经济运输半径小,出口增长空间也有限,历年烧碱出口量占产量比例最高仅11%。2016年全年烧碱出口量为191.4万t/a,而国内消耗3 093万t/a。出口依然有较大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清晰呈现,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打造了区域合作的崭新模式。

烧碱行业在此背景下,大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利于贸易话语权的夺取。加大出口力度,有利于改善氯碱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利好企业的长期发展。

(6)对于烧碱产品而言,出口主导是的烧碱市场避免进口产品的冲击,这也是烧碱价格高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4.5.2 不利因素

(1)房地产政策趋紧对国内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对PVC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2)PVC进口主导型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3)《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对PVC市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4)环保政策的实施将增加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使得产品成本随之增加,影响企业效益。

(5)产能控制政策相对宽松,难以抑制PVC产能的增长。

5 结论

目前氯碱行业所处的形势大体是轻微利好的,有机遇也有挑战,有优势也有劣势。

对于烧碱而言,国家政策是偏好的。首先,《产业调整目录》鼓励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和淘汰隔膜碱,限制新建烧碱项目,不仅可以推动烧碱去产能化的进程,而且可以实现总量控制,抑制行业扩产潮;其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再次申明严控烧碱产能扩张,这也是导致氯碱产品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再次,烧碱作为出口主导产品,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于烧碱(特别是固片碱)出口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利的方面,那就是液氯价格长期低迷。液氯作为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半径受到限制。另外,也受制于PVC行业不景气,导致耗氯量下降(每年大量进口PVC导致国内开工率长期较低,目前虽有提高,也仅仅70%左右),其他耗氯产品技术壁垒高,总体上不景气,导致液氯过剩,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出现白送或倒贴现象,液氯低迷态势拖累氯碱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甚至大部分企业烧碱产品获得的利润被液氯倒贴吞掉大半。

对于PVC而言,由于大部分企业属于电石法路线,总体上前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汞政策和环保政策双重限制,导致电石法PVC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除非无汞触媒开发出来,否则电石法PVC必将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运输成本和煤炭价格的提高,导致电石价格很难降到以前的水平,这样就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房地产紧缩政策的影响下,电石法PVC企业的经营将越来越困难。优胜劣汰的结果,可能是强者恒强。对于乙烯法PVC企业而言,要么技术处于落后状态(老企业),要么原料成本较高(对于外购乙烯企业),产品出口存在难度,很难与西方国家的产品竞争,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延伸产业链,实现乙烯的自我供应。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也给PVC行业迎来了曙光,2016年出口量同比大增34%。

综上所述,对于氯碱企业而言,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延伸,去产能政策收到成效,但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回避政策风险,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实现氯碱平衡发展,做大做强企业,才能获得竞争力。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spect forecast of chlor alkali industry of China

ZHANG Ying-min
(Qingdao Hiwin Group Co.,Ltd.,Qingdao 266000,China)

The domestic chlor alkali industry and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were briefly analyzed,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wer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chlor alkali;supply and demand;import and export;situation;prospect

TQ114

A

1009-1785(2017)09-0001-06

2017-06-05

猜你喜欢

液氯烧碱电石
2022年1—2月我国烧碱进出口情况
近期国内液氯市场持续震荡整理
2022年1—6月我国烧碱进出口情况
液氯汽化技术在氯碱生产氯平衡中的应用
液氯充装系统技术改造
一种电石生产节能措施
电石热回收技术分析与探讨
热电石粗破碎系统的设计
降低PVC生产中电石消耗的方法
液氯地罐替代液氯钢瓶工艺安全和经济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