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①

2017-10-09宋永志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山东大学主观幸福感

宋永志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61)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①

宋永志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61)

依据体育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大学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况进行调查,揭示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议,以全新的健康方法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指数。

体育锻炼 主观幸福感 运动兴趣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和竞争,要想在学业、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从容面对各种压力,获取竞争发展优势,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做为支撑保障。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体育锻炼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由此产生的健康状态和运动体验都是人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2]。深入挖掘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将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体育锻炼益处的认知程度,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促使大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1 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1 对情感成分的影响

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人体可以产生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后感觉到的优化心理状态[3]。体育锻炼产生的优化心理状态对人情感影响很大,可以给人的心理带来满足、愉悦、快乐。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人体焦虑状态,使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4]。

1.2 对认知成分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的认知功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机体感觉、注意、记忆等认知成分机能水平明显提升,尤其是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进步明显。长期的参与体育锻炼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相比较,认知成分有显著的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其获得的主观幸福感数值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2 山东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在数据调查过程中,随机向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大学生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集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数据。问卷收回300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达到97.3%。

2.1 体育锻炼时间与主观幸福感

图1 体育锻炼时间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图2 体育锻炼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图3 体育锻炼频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图4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4周以下、4~8周和8周以上3个级别(如图1所示)。从主观幸福感得分平均值可以得知,随着体育锻炼参与时间的增加,其分值会出现一定的起伏。主观幸福感得分平均值由持续时间4周以下至4~8周的得分出现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持续锻炼给大学生带来的疲劳感造成的。之后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主观幸福感分值出现明显的增加。

2.2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与主观幸福感

如图4所示,锻炼持续的时间也是影响山东大学大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为30~60 min之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最高,运动后愉快情感体验最优化。体育锻炼超过60 min以上,主观幸福感有所下降;而每次锻炼不足30 min,则平均得分最低。通过数理统计可以得知,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合理控制在30~60 min,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3 每周锻炼频数与主观幸福感

依据图3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锻炼的频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每周不同锻炼次数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每周坚持锻炼五次以上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最高,会获得更好的主观幸福感;每周进行1~3次的体育锻炼效果次之;而每周锻炼次数为3~5次得分最低,其原因可能是机体出现一定程度的运动疲劳,影响了学生的运动体验。

2.4 体育锻炼强度与主观幸福感

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平均值波动较大(如图2所示)。小强度和高强度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较为凸显。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对应的分值差异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和个人身体素质等差异造成。学生参与偏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较大。

3 结论

(1)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良好的情感、情绪影响。短期的锻炼效果较差,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明显。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持续的体育运动可能带来的运动性疲劳问题。

(2)大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最理想化运动时间范围是30~60 min,能够获得最为优化理想的体验感。不足30 min或超过60 min会影响锻炼效果,一定层面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

(3)大学生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锻炼次数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保证每周多次体育锻炼,既可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4)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偏小强度的体育锻炼收益最大,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最为凸显。较大强度的体育锻炼会产生运动疲劳和损伤,影响运动效益。

4 建议

(1)高校应加强体育锻炼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体会运动的乐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学生参加锻炼对体育设备的需求。延长场馆开放时间,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4)大学生选择有氧运动为主要锻炼方式,每次锻炼的时间掌控在30~60 min,且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会获得最佳运动体验,有效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1]丁园园,张利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193-194.

[2]肖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34-35,88.

[3]相振伟,郭爱民.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2):126-129.

[4]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6(4):562-575.

G807.4

A

2095-2813(2017)08(b)-019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194

宋永志(1990,3—),男,汉,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山东大学主观幸福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武陵春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