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研究①

2017-10-09陈国余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边区瑶族体育项目

陈国余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研究①

陈国余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发掘出来的24项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划分为舞蹈类、球类、武术类、骑射类、跑跳掷类、水冰雪类等,以期引起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瑶族 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调查研究 黔桂边区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世界性民族,除了中国境内拥有近280万瑶族人口外,还有70多万分布在海外[1]。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养生、健身、娱乐、竞技、休闲等诸多方面,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式下,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乡村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价值

表1 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一览表

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拓展和丰富瑶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瑶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国瑶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海内外瑶族同胞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提升中国瑶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上开展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但也存在着许多缺憾,譬如,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浩如烟海,但目前被发掘、整理与研究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仍有大量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散落在民间,处于迅速消亡的濒危状态。尤其是黔桂边区储量丰富的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更是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自生自灭状态,亟需进行抢救、整理与研究。

1 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

黔桂边区的瑶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麓瑶族乡,望谟县油迈瑶族乡,黎平县顺化瑶族乡等[2],以及广西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等。黔桂边区瑶族在人口分布上,具有人口少、散布广、大杂居、小聚居、呈点状分布等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不同,从而使得黔桂边区的瑶族形成不同的支系如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红瑶等。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挖掘、整理出来的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4项,其中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白裤瑶的猴鼓舞、陀螺以及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猴棍舞、田林县潞城瑶族乡的铜鼓舞、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长鼓舞、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黄泥鼓舞、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的金锣舞分别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贵州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的板凳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的长鼓舞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广西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和东兰县三弄瑶族乡的猴鼓舞、钟安县两安瑶族乡的羊角长鼓舞、山林县镇圩瑶族乡的蚩尤舞、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羊角舞和吹笙挞鼓舞、平乐县大发瑶族乡香龙舞、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陀螺等分别被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在瑶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及以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功能、场地、器材等为标准,把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划分为舞蹈类、球类、较力类、武术类、骑射类、跑跳掷类、水冰雪类等。其中,舞蹈类有猴鼓舞、板凳舞、打猎舞、椿杵舞、跳芦笙、长鼓舞、黄泥鼓舞、羊角长鼓舞、猴棍舞、铜鼓舞、蚩尤舞、金锣舞、羊角舞、吹笙挞鼓舞、香龙舞、陶鼓舞等,球类有喇叭球,较力类有顶牛、对顶木杠,武术类有拳术、棍术、刀术,骑射类有射弩、射箭,跑跳掷类有陀螺,水冰雪类有独木滑水等。

3 结语

民族关键符号及其象征互动意义,对于民族之间的认知和交流至关重要。目前,在国外有关关键符号的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民族关系治理和国家认同建设的研究中。然而,在民族众多、关键符号谱系错综复杂的中国,关键符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3]。目前,挖掘、整理出来的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4项,其中7项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10项分别被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它们可以作为瑶族支系的关键符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却长期得不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从关键符号角度对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其背后所蕴含的瑶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业已成为国内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陈国余.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59-61.

[2]吴燕,周大坤,冯霞.贵州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5(5):58-61.

[3]陈国余.作为瑶族关键符号的长鼓舞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92-95.

G80

A

2095-2813(2017)08(b)-015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158

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黔桂边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7ZC145)。

陈国余(1983—),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边区瑶族体育项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