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2017-09-30曲心阳

科技视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协调发展

曲心阳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和谐与均衡,同時还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分配制度的实施以及机制的公平。另外,经济特区以及非经济特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极化和扩散效应现象。所以,国家应该设立统一的经济市场机制,并改变当前政府的面貌和角色,对两者进行比较,挖掘其中的优势成分,设立经济特区,并同时采取有利的措施积极完善和引导两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经济特区;非特区;协调发展;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改革的试点和先驱者,在长达37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经济特区模式。当今社会,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当前的经济特区主要面临如下两个困难:第一,当前的经济特区该何去何从,怎样更好的发展,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革新;第二,经济特区以及非特区之间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1 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转换

当前,国家经济特区按照自身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赋予的责任主要分为传统型以及新兴型两种经济特区。所谓的传统型经济特区主要是指1980年实施创建的经济特区,主要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这些经济特殊因为担负着国家试点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影响和涵义。而所谓的新兴型经济特区主要指的是1990年以后,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并同时协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而提出的经济性政策。主要有河北雄安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等。虽然这些新区和经济特区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同样也具有能够解决当前经济制度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能力和责任。它们的功能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依然是经济特区。

对于传统型经济特区具有一种显著的特点,即通过挑选具有经济优势的某一城市或者城市群,这时候国家相关部门会予以一定的特殊政策的支持和照顾,这一区域就变成了经济特区,优于周围其他城市而优先成长,再通过区域辐射效应,使其能够有效的带动周围城市的快速发展,以此来显著减弱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对于转型时期显现的经济特区则显著不同,它早已经不是纯粹的试验基地,即使试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现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立的特区带动当前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新特区的设立其具有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社区的设立,被国家重新给予更高的特殊优惠政策,并同时抓紧力度吸引各要素汇聚,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利用出现的极化效应,进而引发扩散效应作用,形成全新的区域发展状态。

2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理论及实践问题

对于在经济特区以及非经济特区怎样较好的发展,国内外诸多研究学者进行了一系类的学术研究和探讨,这些相关研究即使并没有直接对两者之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但也还是能从另一方面分析此问题。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等。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核心—边缘”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都属于针对“增长”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发展。

我国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中实施的发展战略主要涵盖以下三点内容。第一:1950年—1970年。这一时期国家实施的是纯碎的计划经济,这时候对于经济体制实行相对平等的经济发展策略。但是,这种体制严重违反了经济制度的效率规则而被淘汰。第二:20世纪80年代。这时国家实施的是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策略。首先设立五大经济特区,并依据极化效应的原则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增长。第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时候国家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在此理论的引导下实施所谓的不均衡发展策略。比如国家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以及浦东新区的规划、西部大开发等,这些实例都属于在不均衡发展中实施的均衡发展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均衡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疑难问题。

(一)经济特区存在的极化效应具有一定的负效应效果。国家设立的经济特区往往在本区域具有较快的增长,能够显著推动当前产业的规模和发展,并同时能够对周边的人才、技术以及产业链都具有一定的极化效应,使得特区经济和非特区经济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各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将会加大经济特区的极化作用。区域的一些部门在财税分权的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严重的相互竞争作用。这种不良的竞争方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增加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飞地”特区也能出现。这种特区和原有的特殊相比,该区域的产业相比于周边城市出现的经济扩散效应并不显著,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反而会引起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加。

(四)地域分割的区域也会对经济体制的扩散效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是因为当前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之间的相互发展得益于经济特区所表现出来的扩散效应。

3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对上述我国经济特区以及非经济特区两者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得出,要想使两者能够较好的发展,需要着重于实施经济特区的扩散效应。建议如下:

(一)有效的增强政府的角色转变。对于政府而言,它和当前的经济市场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然后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政府部门的角色改变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采取有利的措施积极消除区域封锁,废除相关的分割机制,从而设立起具有全国统一的经济市场模式,以此来增加各要素之间的流动。

(三)建立的经济特区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要充分考虑经济特区周围的资源状况、各基本要素和当前的发展状态综合考虑选取具有优势的产业结构,以此来规避“飞地”现象的出现。

(四)充分增强和完善当前经济特区以及非经济特区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有效的发挥经济市场体制,以达到对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流动。同时应该正确引导产业的分工体系,有效避免各区域之间的盲目竞争。

【参考文献】

[1]罗清和,许新华.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77-83.

[2]姬超,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和转型的制度本源效应追溯——基于特区经济发展30年的经验证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67-72.

[3]郑有国,吴少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J].亚太经济,2008(5): 72-77.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协调发展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