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御机制研究

2017-09-30蔡小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网络谣言自媒体

蔡小婷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特征;遏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143-05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无处不在,网络谣言也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它以难以察觉、悄无声息地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很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而其中部分大学生的造谣行为,不经意间的传谣行为,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分析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探讨规避网络谣言的应对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定义及传播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谣言(rumor),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1]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辟谣的信息。”[2]美国法学家桑斯坦认为谣言表示这样的言论,“这些言论声称某些人、群体、事件和组织机构发生了某些事情。这类言论尚未被证明真伪,却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其可信度不是因为人们有直接的证据支持它们,而是因为别人也似乎对其信以为真。”[3]6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早就指出:“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4]奥尔波特在1947年总结出谣言公式为:R=I×A。中文翻译为: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进一步说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其后,西方学者对谣言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如“未经证实的解释”“社会现象的假说”“无可信来源的信息沟通”等[5]。

谣言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步入了辉煌时期。美国学者桑斯坦强调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变得俯拾皆是。实际上,我们正生活在谣言泛滥的时代。”桑斯坦特别强调:“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虚假而恶毒的谣言的受害者。”[3]3基于上述认知,网络谣言可定义为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假说。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迈入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变得极为方便迅捷。自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由媒体主导的点对面传播转向普通大众的点对点传播。目前,我国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而其中,微博与微信更是成为网民大众追捧的对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7.24亿。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6.3%,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与此同时,青少年上网的比率也迅速上升,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高达24.8%[6]。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

但自媒体这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聚合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极为理想的载体。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

1.传播速度更快,扭曲度更高

自媒体的发布不像传统新闻媒体,不需要“层层筛选”把关,手指只需轻轻一按,信息即刻发布。与此同时,很多自媒体用户并不具备基本的科學素养和媒介素养,在信息发布前并未细心考量,容易带上强烈的个人观点和主观评价。而即时发布的信息往往短小,带有“碎片化”倾向,更容易被迅速复制传播。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在3月15日晚,一篇题为《以碘“抗”核?或许有用,但没必要》的文章在果壳网发表,随后“服用碘片可抗核辐射”的说法在网络上风传。第二天,谣言变成了强大的行动力,碘盐最先在浙江地区被抢购,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盐荒”也不期而至。谣言在自媒体时代显示出它超强的传播力和巨大的破坏力。

2.聚合度更强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为公开透明化。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但其视角却有可能更为单一。微博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价值取向或态度倾向为标准建立起的交往圈子。这种以共同兴趣、共同价值取向形成的交往圈子,使得微博圈中更容易汇聚关于某个中心话题的信息,彼此双方获得的信息更为类似,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其内容更容易被强化或简化。同理,微信朋友圈更是真实身份的熟人朋友圈,其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在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群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群体传播的特性,容易形成群体认知。一旦群体认知形成,将很难被打破。桑斯坦将其称之为“信息流瀑”。一旦流瀑形成,反对的信息将显得比较微弱。在从众压力下,人们会倾向于相信某些共同意见。即使怀疑某一则谣言,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可以判断,为了避免群体制裁,他们也不会反对群体的判断[3]51。自媒体时代下谣言还会通过另一过程进行传播,即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3]8信息流爆和群体极化效应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谣言在自媒体用户的疯狂跟帖和转发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3.辨识度更弱,迷惑性更强

其一,自媒体发布信息,无把关,无门槛,往往一键转发就能造成几何级数传播。一些谣言的编造总是添加些许“亲身经历”,添加一些子虚乌有的虚假图片,而跟帖与评论的“随声附和”也增加了谣言的辨识难度。其二,某些拥有众多粉丝、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微博“大V”热衷于转发谣言,甚至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某些官方网的微博小编科学素养不高,热衷于奇闻异事,也时常在官网的微博上转发谣言。2013年8月19日,“秦火火”“立二拆四” 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刑拘。而他们曾经炮制过的网络谣言,如张海迪入日本国籍,雷锋生活奢侈,动车事故外国人获天价赔偿……这些谣言经微博“大V”的转发而影响恶劣,破坏力极大。微博“大V”的社会威望和绝对的话语权增加了辨识网络谣言的难度。其三,一些生活谣言,如“转基因食品有害”“微波炉加热致癌”“不锈钢杯泡茶有毒”等,因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网民本着“正义良心”,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纷纷转发。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恐怖谣言也时常被转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辟谣机制的不健全,公众科学素养的缺失,传统媒体的滞后反应,使自媒体上的网络谣言辨识度更弱,迷惑性更强。endprint

二、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现状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有54.5%的中国网民对互联网上信息表示信任,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7]。CNNIC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对网上信息持半信半疑态度,有一定鉴别网络谣言的警惕感、识别能力和分辨能力。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识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应该比普遍网民较强。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本着“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就转”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转发了再说,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使网络谣言肆意妄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笔者以微博谣言作为切入点,就大学生对待网络谣言的态度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在广州的部分本科院校发放了79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为94.05%。其中,男生400人,占比为53.8%,女生 343人,占比为46.2%。调研对象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比较能反映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谣言时的状态,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一)大学生对微博内容的信任程度

在此次调研中,大学生主要关注的微博类型为娱乐、生活和校园,占比分别为55.8%、50.3%和38%。而对科普类微博的关注度达25.9%,仅次于以上三类,而人文教育占比为18.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微博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是娱乐、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从微博上获取知识的比率偏低。

调查数据仍显示,微博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方面仍较为重要(一般重要为54.73%,非常重要为8.6%)。大学生对不同身份发布的信息的相信程度也大为不同,比较相信占比最高的为朋友、同学(45.8%),其次为专题类微博(养生、历史),占比为35.7%,而专家学者比较信任度为31.9%。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谣言极可能在大学生中畅通无阻。因为微信朋友圈恰恰是熟人圈子,发布者皆为朋友、同学。朋友圈除了生活琐事外,最热衷于转发的文章恰恰是养生类的专题微博。因此,某种程度上,网络谣言已从微博逐步扩展到微信朋友圈上,此种热度并不因微博使用频率的下降而有所缓解。

(二)大学生对微博谣言的认知程度

在此次调研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辨识度较高。有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与微博谣言打交道,对它有很透彻的了解,能够分辨出网络谣言。高达83.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基本知道一些,大体可以辨别出网络谣言。而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了解网络谣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小心一点总不会有错。

大学生总体上认为自己能够较好地分辨网络谣言。那么,事实是如此吗?在笔者设置的另一题目中,给出了四个言论,分别是:谣言倒逼真相;辟谣者是国家公敌;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善待谣言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针对这四个错误言论,全部未选的学生为333人,占44.8%。换言之,有55.2%的学生多多少少认同以上的某一个错误言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认同“谣言倒逼真相”的学生高达26.4%,认同“善待谣言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的学生也高达24.2%。这两种观点恰恰是某些微博大V们肆意传播谣言的闪亮借口。可以看出大学生受微博大V的影响的确很大。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谣言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辟谣则困难重重,正所谓“谣言传千里,辟谣不出门”。

大学生是否会无意识地转发谣言呢?在笔者设置的题目“你转发过以下的生活谣言吗?”总共七个谣言,全部未选的为448人,占比高达60.3%。勾选的占39.7%。可见仍有四成左右的学生无意识地转发了这些生活谣言。在这七个生活谣言中,转发频率最高的是“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占比高达18.4%,其次为“木瓜能丰胸”,占比达15.1%,再次为“维生素C可以治疗和预防感冒”,占比达12.5%。这些生活谣言在网络上,甚至在电视广告上肆意传播,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生活。他们转发率如此之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他们得以广泛传播的土壤,也在于中国公民较低的科学素养。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高于一般网民,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

(三)大学生对微博谣言的态度

在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的今天,大学生是否认为一些与自己相关的谣言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呢?高达43.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花一些时间考虑真实性再作定夺,而有2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仅会注意,也会提醒自己身边的人注意。

既然大部分大学生会去留意网络谣言,那大学生是加剧了谣言的传播,还是遏制了谣言的传播呢?在“你怎么对待你所见到的微博谣言?”中,有50.7%的大学生认为“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谣言,比如禽流感、地震、食品安全等,会加以思考,但还是认为非官方的观点可信度不高。”但高达46.8%的学生“看看就算,一笑了之”。还有2.4%的学生会“大为紧张,并通过转帖、对他人叙述等方式传播出去”。这两组数据都清晰地显示,大学生不会有意去传播网络谣言,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有近一半的学生持无所作为的态度。

(四)大学生辟谣的情况

微博谣言肆意传播,其实质原因是什么呢?大学生认为其肆意传播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三项: “微博用户缺少辨别能力”(55%), “缺少有效的制止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和途径”(54.4%),“微博篇幅短小导致传播信息内容片面化、碎片化”(52.8%)。

那大学生如何看待形形色色的微博谣言呢?大学生大多相信理智的力量,有60.3%的大学生认为“网民只要能理智思考,谣言就能止于智者”。高达52.3%的大学生赞同“严惩造谣者,并加强相关法律普及”,有48%的大学生認为“微博谣言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信力”,而33.1%的大学生赞同“微博实名制能够遏制微博谣言”。

大学生为抵制微博谣言可以做些什么?高达82.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大自己对谣言的辨别能力”,70.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负责任发言和传播信息”,而59.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主动承担起辟谣的责任”。当然,还有5.7%的大学生认为抵制微博谣言“与我无关”。endprint

从此次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持一定的警惕心理和怀疑态度,对网络谣言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并且有意识地避免转发谣言。但在当前谣言泛滥的社会背景下,加上科学素养仍偏低,大学生仍无意识地转发谣言,对一些错误的言论不自知,在一程度上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三、自媒体时代遏制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策略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难题。防范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需要集合国家、学校和大学生三者的力量,方能净化网络风气,防患于未然。

(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者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造谣传谣者已有相关的惩罚措施。网络谣言如涉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我国《刑法》第105条第二款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网络谣言如涉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刑法》第221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网络谣言如涉及“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的,《刑法》第243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46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谣言如涉及“擾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刑法》第291条第二款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已足以打击造谣传谣者。谣言之所以盛行,不在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在于执法力度不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2013年8月,公安机关集中打击了“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推手有组织的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针对层出不穷的谣言,中国“两高”在同年9月9日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谣言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被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两高”出台新的司法解释使得现行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了操作性。

在网络谣言严重泛滥的今天,执法机关应该加大执法力度,根据造谣传谣的事实、情节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让造谣传谣者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对此毫不姑息。当然,也要明白应该避免打击谣言而妨碍言论自由,避免公权力滥用,过度涉入私人空间。

(二)源头防控,建立辟谣平台,提供真实信息

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认为只要将人们置于均衡的信息环境中,并用事实真相取代谬误,谣言就可以不攻自破。但实际的研究结果表明,“将人们置于均衡的信息环境中会使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换言之,谣言之所以盛行在于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处理信息。”[3]72美国学者桑斯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偏颇吸收”。那么谣言的纠正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呢?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纠正确实奏效。但是,何种情况下的纠正才更为有效,不会导致“偏颇吸收”的现象呢?

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其说法的前提必然是不带任何的偏见和没有坚定的既有观点。否则,受已有观点或意识形态影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纠正了一百遍的谣言仍会盛行不衰。这也是一些生活谣言和阴谋论在一些高学历人群中也同样盛行的重要原因。换言之,要想永久革除某些谣言几乎是徒劳,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减少谣言的危害,让大多不带任何偏见的网民能有更均衡和真实的信息。

因此,遏制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策略在于源头防控,建立辟谣平台,提供真实信息。针对政府部门的一些谣言,政府可建立相应的辟谣平台,通过权威人士来发布信息辟谣。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辟谣信息要及时跟上,并通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双重渠道同时发布。如果政府长期消极应对,不及时公开信息,其公信力就会迅速下降,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无论政府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一概会被公众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尽管最近十几年来,政府的公信力有下滑的趋势,但实践也证明相对于其他渠道,一般民众往往会更加信任政府。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政府应成立舆情工作室,积极正视舆论的考验和拷问。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谣言,在科普网站应建立辟谣平台,提供国际权威机构的说法,提供科学界主流观点,通过证据来辟谣。媒体的职责在于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报道准确的新闻,提供真相,而非不加批判地提供多重信息,增加民众分辨真实信息的难度。后者无非是在故意误导公众,助长谣言的传播。

(三)着重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谣言免疫力

从当前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泛滥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仍较为淡薄,甚至不清楚传播谣言会触犯相关法律。对于一些在网络盛行的错误言论,如“谣言倒逼真相”,“善待谣言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仍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这样一些错误言论的认同,无意间对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大学生甚至认为可以通过谣言去警惕身边的不安全事件,甚以为理所当然,对“假”无所谓,对“真”不执着。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不包括威胁、恐吓、诽谤的自由。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社会的便利和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时,也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为此,要减少谣言传播,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厘清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的界限,要在全社会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社会风气。大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一些尚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传言要保持警惕心理,不要盲目跟风起哄,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努力提高自身的谣言免疫力。endprint

(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的谣言辨识能力

历史上很多谣言的形成,基于对科学的无知。在今天,宿命论、星相学、风水等在中国颇具市场,李一道长刚被打倒,王林大师又飘然而至。在中国,向来不缺少骗子的市场。而他们之所以屡屡得手,除了造假成风的社会风气外,还在于公民缺少必要的科学素养,对一些“神秘现象”缺少识别能力,对网络谣言缺少辨别能力。

2010年,中国科协公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如此低的科学素养,自然可以造就庞大的网络谣言市场。

在此次调研中,在选择的七个生活谣言中,大学生承认自己转发过其中的某一个谣言的同学比例高达39.7%。甚至有学生振振有词地在调查问卷上强调,这些生活谣言并非谣言。大学生懵懂转发生活谣言无不与其科学素养息息相关。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历史上并无科学传统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毛泽东同志早在1944年就强调:“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不发展、不普及,敬神在他们是完全需要的。”“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没有这一着,他还是要迷信的。”[8]毛泽东这一席话针对的是“敬神”,但这一席话对用伪科学和“神话”包装起来的生活谣言同样适用。因此,当务之急,中国应该加大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逐步培養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当前教育领域中高考不分文理科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它可以促使学生综合性的发展,提升科学素养,丰富历史文化素养,对于提高辨识谣言能力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数量更大,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时常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但事实上即使在高学历层也不乏有谣言的传播,网络谣言同样盛行于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中。也时常有人说:“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和社会开放。”但是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信息公开和社会开放。可谣言的传播也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谣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非朝夕之功可以治理。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起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要提高自身的谣言辨识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62.

[2][法]让一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3][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

[4]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5]王理,谢耘耕.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实证分析——基于2010—2012年间网络谣言信息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123.66.126.2/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0.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the Internet rumors are everywhere. Internet rumors are like tumors in the Internet, affecting peoples daily life, and endangering state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view of the frequent Internet rumors in self-media er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fini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rumors in self-media era, the thesi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nalyses empiric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 rum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to avoid the college students spreading the Internet rumors.

Key words:self-media;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rumors; communication features; defense strategy

(责任编辑:蒋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网络谣言自媒体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