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30陈相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陈相云

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化失语症”在高校中的普遍存在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该现象的研究大多处在理论论述层面,鲜有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探讨,更未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鉴于此,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展示了把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改实验,分享了相关教学措施,并通过对比测试考察了该实验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125-03

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普遍存在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研究者通过测试证明“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师生中普遍存在,找出相关原因[1](比如:中国文化在大纲中的地位不明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过少、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文化在测试中没有地位),提出解决方案[2]。其二,研究者以“中国文化失语症”普遍存在为前提,主要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3](比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就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师、测试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4]。可见,两类研究的解决方案趋同,而且大多处在理论论述层面,鲜有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探讨。“事实上,大学英语授课的对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中国成长的,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熏陶,有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而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染上‘中国文化失语症,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失当造成的。”[5]因此,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把利器,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化水平。如果能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提出可行的教学措施,必将助力一线教学。正是出于以上期许,笔者在自己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尝试融入了中国文化,现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

一、 实验过程

笔者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6级金融2班为实验对象,为期三个半月(2016—2017上学期),有如下三个步骤:

(一) 实验之前

检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既有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1,要求学生在3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写出有关中国文化的词汇及其英文表达,中英文均拼写正确即可得1分,可测试其中国文化知识的广度;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学生给出一个有效信息点即可得1分,可测试其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度及其英语应用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大学英语学习,可据此分析其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二)实施实验

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去。根据我校相关教学秩序的要求,笔者必须完成系部规定的教学单元(文中的Unit 一词统一缩写为U),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围绕各个教学单元的主题做适当的拓展。实验阶段,笔者所在系部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文中标示为B1)和第二册(文中标示为B2),每册各有四个教学单元,共八个教学单元(文中标示为NO.1—NO.8)。简洁起见,笔者从第一册和第二册中各选取一个单元做为示例,具体的试验措施如下:

1.拓展阅读

大部分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教师和学生从教材上接触的英语完全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教材语料过于集中于体现美国价值观……出现了单一价值观过分强势的局面,基本上没有从中国文化角度方面去考虑。”[6]这是学生们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仍然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感觉陌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搜索了各个话题的拓展阅读材料,用于补充。比如:针对NO.2 B1U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笔者补充了文章How to Eat in China — Chinese Dining Etiquette;针对NO.8 B2U9 Never Be a Quitter in Face of Life,笔者补充了文章Chinese vs. Western Parenting。对于这些拓展阅读材料,笔者设计了相关的题目,用于学生做阅读理解;有时也会设计一些话题,用于学生课堂讨论。

2.小组展示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不否定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独立地位,“它不能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也不能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而是要服务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7]因此,一些效果良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此实验中仍然适用。笔者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设计了不同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输出渠道。针对NO.1 B1U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笔者设计了小组展示任务On Chinese Fever;针对NO.2 B1U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笔者设计了小组展示任务On Taboos in Body Language in China and America。学生可以通过演讲或Power Point的形式展示成果,笔者会进行适当评论,角度和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3.写作

写作能力是体现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立意、结构、语言是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三个维度。其中,立意是学生最难提高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往往需要知识和思考力的结合,而既往的英语学习经历导致了他们“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8]。如果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让他们写写自己切身的认识和感受,相信学生写起来会顺手很多,不断代入的本土文化语境也会帮助他们拓展中国文化知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笔者为此设计了如下写作任务:针对NO.6 B2U3 Marriage Across Nations,笔者设计了写作任务Im for/against mixed marriage;针对NO.7 B2U7 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筆者设计了写作任务The six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want to accomplish。笔者评改时一般只给出等级,主要是基于理解与学生展开对话,还会针对突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endprint

4.翻译

翻译不仅是实现两种语言符号对等转化的手段,更是达成两种文化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被称为“教学翻译”,有效的翻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培养他们的转换能力、翻译策略、评判能力。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教学翻译无疑是有益、有效的。笔者在冰果英语写作平台上(www.bingoenglish.com)设计了如下翻译任务(汉译英):针对NO.2 B1U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笔者布置了有关“筷子”的段落(筷子的象征意义,用筷礼仪);针对NO.6 B2U3 Marriage Across Nations,笔者布置了有关“洞房”的段落(饮交杯酒,逗弄新人)。笔者一般会在布置任务的同时上传参考译文,便于学生把它和自己的译文做对比,知道自己的长短处。但电脑系统的评判往往太过死板,甚至还会有误,所以笔者会针对各个翻译任务下载两个学生的译文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评判。

5.听写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听写是个很传统的检测和激励方法。笔者汇总了实验过程中出现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词汇,将它们融入到不定期的听写中去,并计算学生的得分。

(三)实验之后

了解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通过对比学生在两次测试中的表现,了解本实验的效果,同时,学生对本试验的看法也在此阶段得以明确。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2,要求学生在3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写出有关中国文化的词汇及其英文表达,中英文均拼写正确即可得1分,可测试其中国文化知识的广度;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学生给出一个有效信息点即可得1分,可测试其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度及其英语应用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学生评价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做法并提出建议。

二、 结果与讨论

(一)问卷结果对比

调查问卷1收回43份,有效問卷34份;调查问卷2收回46份,有效问卷39份。

1.第1部分(词汇)实验前后的差异

从得分上来看,调查问卷1平均得分6.3分,调查问卷2平均得分8.1分。显而易见,实验结束后,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中国文化词汇。

2.第2部分(写作)实验前后的差异

调查问卷1出现了以下主题:春节(14份)、中秋节(5份)、端午节(1份);孔子(3份)、毛泽东(1份)、李小龙(1份)、成龙(1份)、孙悟空(1份);长城(3份)、杭州(1份);饺子(1份)、茶(1份);瓷器(1份)。调查问卷2出现了以下主题:春节(16份)、中秋节(2份)、端午节(1份);长城(3份);剪纸(2份)、皮影戏(1份)、京剧(2份);婚礼(1份)、餐桌礼仪(1份);茶(4份)、饺子(2份)、火锅(1份);瓷器(1份)、丝绸(1份);丝绸之路(1份)。可见,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得到了提升。一方面,学生所掌握的中国文化主题更加丰富了,实验之前有节日、人物、自然/人文景点、饮食和用具五大类,实验之后有节日、自然/人文景点、艺术、礼仪、饮食、用具和中外交流七大类;另一方面,学生对有些主题的认识深化了。比如,茶这个主题在实验前后均有提及,在实验之前有效信息点主要有茶的历史长度、茶有益健康、品茶需与朋友一起;实验之后的有效信息点主要有神农发现茶的故事、陆羽与《茶经》、茶的功效、茶的种类、茶的历史长度、烹茶方式的演变、如何品茶以及制茶步骤。

3.对第3部分的分析

调查问卷1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反思主要涉及动机、策略、意志力和认知四个方面。从动机上来看,绝大多学生都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只有2个学生表示对英语不感兴趣,其他学生有的表达了对英语的喜欢,有的则指出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学习策略方面,提及识记词汇、语法、句式的学生有23位,占67.6%;提及自己口语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的有16位,占47.1%;提及通过做习题学英语的有7位,占20.6%;提及通过电影、歌曲学英语的有4位,占11.8%。在意志力方面,有20位学生(58.8%)表示学习英语勤奋、认真很重要,而自己缺乏主动性,很“懒”。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表述较少,只有3个学生(8.8%)提到应注意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见,学生的反思基本涵盖了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几大主观因素,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及自己中国文化的欠缺,虽然他们在作答第1部分和第2部分时很吃力。这就说明实验之前,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

由调查问卷2可见,绝大多数学生(38人,97.4%)赞成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紧密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26个学生(66.7%)表示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得到了扩充;10位(25.6%)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励国人“不忘根”;9位(23.1%)表示中国文化有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5位(12.8%)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担忧;3位表示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7.7%)。相对于调查问卷1的反思,此时学生的认识明显全面、深刻了。

(二)讨论

对比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可知,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均得到了较大提高。这恰好与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不谋而合,因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实际上,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助力当前的英语学习,也利于他们今后的涉外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互为参照,有研究者就指出:“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就必须遵循对比原则,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只有在通晓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而深入理解目的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良好把握反过来又会加深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使得目的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9]在实际的对外交往中,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确立其主体地位的保证。“使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一个中国人与西方人大谈西方文化既没有优势,也不会令对方感兴趣。而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并一起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是在交流过程中的正确选择”[7]。当然,实验结果并非完美,比如,词汇的增幅有待提高,对主题的阐述需要加深,拼写与句式需要加强,这就意味更多探索有待完成。endprint

结束语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缺位太久了,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巩固和传播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广大英语教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同时,应该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道路也许崎岖漫长,但是,只要有教师不断尝试、总结、分享,相信“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必定会逐渐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

[2]肖龙福,肖笛,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3]翁义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及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4]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尹彬.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与意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155.

[6]吴红梅.中国文化输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问题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3):86.

[7]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7.

[8]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9]李娅琳.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3.

Abstract:With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wide spreading in colleges, th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great concern amo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Nevertheles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about it are mainly oriented at a theoretical plausibility. Few have been involved with th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thesis is to present the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rrespondingly, the relevant teaching measures are going to be shared.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 will be examined through the contrasting results of the test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責任编辑:刘东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