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研究三部曲

2017-09-30张光富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题成果报告

张光富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能成为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系统地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课题意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研究。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课题研究过程分成三部曲: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准确选题,做实两件事:问题的筛选、课题的分析

筛选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各级规划课题中去筛选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是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和整个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中去筛选。通过反思、统计、排序、提炼,从中找出普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这叫问题课题化。

课题分析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剥竹笋”“包饺子”。

“剥竹笋”:变大为小,变粗为细,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逐层解剖,让课题所蕴含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赤裸裸地呈现。将大课题变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逐一研究,逐一解决,这叫课题问题化。那么,怎样“剥竹笋”呢?1是在层级上分解,绘制网络管理图。一个一级课题(总课题),3到5个二级课题(子课题),若干个三级课题(子子课题)。由此往下派生,各个教研组,每个教师就可以选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即小课题)。上一级对下一级有规范指导作用,下一级对上一级有支撑印证功能。二是在内容上细化,形成“一组N拖”式:一组即一个总课题,N拖即N个子课题。实质上,“剥竹笋”式的课题分析往往不是孤立地应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应用。

“包饺子”:化小为大,把小课题放在大环境中去设计,从局部着手,从整体着眼。研究的课题正如饺子里的馅,甚至可能是馅里的某一成分,它要与其它成分相互配合,还要借助“皮”才能生效。将大课题化小的思路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总体着眼,从局部着手;把小课题做大的思路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着手,从总体着眼。顺逆结合,彼此渗透,相得益彰。

中期——周全设计,做实四件事:制订方案、选用方法、收整材料、效果监控

制订方案。方案的制订是自上而下的。先总,再分,再再分。首先是总课题拿出方案,为一级方案,规范指导下一级课题;接着是在总课题的框架下制订子课题方案,为二级方案,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的小课题研究计划的拿出。上下一体,彼此呼应,形成一套方案集。这就是初始性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基本要求:①提出问题: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②研究内容: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描述将要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③实施办法:一是起止时间的规划,最好安排到周次,明确结束的时间;二是要明确每段时间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分别采取什么方法等。④成果及形式:一是过程性成果,课例、案例反思、故事等;二是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⑤研究方案的修订与调整:研究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时补充调整。只有深入研究之后我们才会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更直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修订调整方案是必须的、必要的,而且应该伴随研究过程的始终。

选用方法。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行动研究。下面介绍几种最常见、最适用的课题研究方法。①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②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③调查研究。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研究是最适合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④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一个学生就是一个课题,这就是对学生个人的个案研究。也可以是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就是对于群体的研究。⑤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因为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所以研究也好,探索也好,都是伴随或依赖思考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思维的质量。当然,课题研究重在实践,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实践。但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收整材料。主要是原始性和过程性材料(档案)的收集整理。整个材料的汇总整理包括:“前期准备、过程性工作、后期跟进”等原始的、翔实的文本、图片、影像等所有的资料。资料整理积累要做到及时细致、真实全面。

效果监控。这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性工作,无论是计划措施,还是方法管理都是为了效果服务的,所以效果的跟踪监控是最主要的。大效果是由若干小效果组成的,最终效果是过程性效果的积累。在研究过程中要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及时总结取得好效果的经验,随时纠正导致不良效果出现的原因,以保证研究课题在具有实效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后期——成果物化,做实三件事:成果分类、撰写报告、成果推广

成果分类。就成果的内在成分看,研究成果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显性成果是指教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师总结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等等。学生能够看得见的学习行为的改善、态度的优化、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面貌的改观等。隐性成果是指教师、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兴趣、动机、精神面貌的变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等。其实,这才是最终的、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隐性成果可以调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就成果形式讲,课题研究成果可以用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故事、调查数据等来呈现。最终的成果呈现是完整地、有条理地将上述在研究期间形成的阶段成果进行汇总,以“×××课题研究报告”来呈现。

撰写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是自下而上的。先小问题,再子课题,后总课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研究报告建立在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血肉丰满而不会假大空。总报告后来居上,分报告逐一跟上,不断充实、印证、支撑着总報告,这样就形成了研究报告集,这就是终结性成果中的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题目:不能写成论文或文学题目。2.为什么要研究?实事求是,针对性强。3.怎样进行研究?要具体、详细、有条理地呈列相关的数据信息和事实信息:研究的内容简介,研究的过程和步骤(时间、具体任务;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采取了哪些过程性措施?)这相当于《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研究出了什么?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其中一定要对自己的实践体验与感性认识进行高度概括与理性提升,这相当于《成果报告》的主要内容。4.研究反思:有何收获?遇到哪些问题?存在什么困惑?将如何改进?等等。

成果推广。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是将方案、研究报告、档案材料、研究成果等对照起来,看看彼此是不是一一对应,且互为因果关系。如果是,就应该做好结题的相关准备,申请鉴定验收,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成果,进行下一轮研究。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作者单位:当阳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课题成果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