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成长导师制探索育人新模式

2017-09-30易宁云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辅导导师

易宁云

2012年,当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學生成长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三年,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模式,极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当阳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于2015年秋季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

全员,即教师人人为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全方位,包含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全过程,即从学生踏入学校之日始,到毕业离校之日终,校内校外实现无缝对接。

导师是指有目的、系统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化需要,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与心理,启发才智,熏陶情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健康成长的优秀教师。

实践中力求凸显两大特色: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变为“人生成长导师”;二是从导“生”走向导“师”,使教师自身从注重业务的提高转变为注重综合素养的自我提升。最终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

一、工作概述

1.筹备阶段

2015年春季,教育局组织专班研究制订当阳市中小学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方案,6月,印发《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和集体备班制的通知》(当教普〔2015〕7号)。

2.启动阶段

2015年6月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分管德育校领导在市职教中心召开学生成长导师制推广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必须在2015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推广与实践工作。

3.实施阶段

调查摸底,确定对象。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摸底,从学习、养成、行为、心理、体育、艺术及家庭生活等方面全面梳理,尤其要关注情困生、学困生、单亲生及留守生等特殊学生,从中筛选、确定受导对象。

双向选择,明确关系。按照自主、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各班导师人选,并张榜公布,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师生共同确认受导关系。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建立相关制度:

(1)建立成长档案制度。导师要及时建立帮辅学生成长档案,从学生的家庭及社会关系,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及校内外表现等方面全面建档,以便对症下药,科学拟订帮扶计划。

(2)建立谈心辅导汇报制度。导师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一次,辅导一次;受导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一次,并记录以备接受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定期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导师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沟通信息,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

(4)建立导师“会诊”制度。以年级组(或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会诊”,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症结,共同制订培育方案。

(5)建立个案分析制度。每学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征、实施目标与步骤、初步效果等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学生个案材料,必要时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6)建立反思交流制度。每学期初,各单位召开一次导师工作研讨会,商榷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完善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每学期末,召开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等。

(7)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学校每月对导师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将月评情况纳入导师年终绩效考评。

二、工作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市中小学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诠释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丰富内涵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种角色,三字真经,四导核心,五者关系”。即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教师与导师两种角色的转换,工作中多念“责、情、实”三字真经(责即育人责任,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工作;情即真情化人,用真情与学生、家长建立友情;实即务实实干,教育学生注重实效,有针对性),注重“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正确处理“导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五者之间的关系。

2.总结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基本工作原则

个性化原则。导师应在“共性制约”与“个性释放”之间找准平衡点,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导师工作计划,要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引导学生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健全高尚的人格。

亲情化原则。导师应坚持“真情待人、情感化人”的原则,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父母、兄弟、姐妹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渐进性原则。面临问题学生,更应该多倾注心血,要允许他们有错,甚至避重就轻,降低要求,给他们时间去改正错误,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激励学生健康向上,促进学生个性化与集体观念的融合,切实增强实效性。

3.构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

在实践过程中,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构建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汇报制度》《家长联系制度》《导师会诊制度》《个案分析制度》《反思交流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系列配套保障制度,确保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4.探索出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

一是明确了导师工作中的“四个规定动作”。即:定对象,每位导师结对指导三至五名特殊学生;定周期,师生结对周期不少于一学年;定目标,针对结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身心、生活关爱等方面的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引导目标;定措施,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导办法。

二是规定了导师工作中的“六个一”活动。即每周同每名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聆听其学习、生活及思想汇报一次;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至少参加一次导师集体“会诊”;每学期完成一个典型案例和一篇案例反思。

三是提出了导师工作步骤“七步曲”。第一步:走访调查,全面摸清学生情况(包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及家庭背景等);第二步:诚恳交心谈心,打消学生顾虑,构建信任关系;第三步:建立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第四步:与学生共同商定指导方案;第五步:走进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六步:家校沟通,交流汇报学生的变化,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第七步:总结反思。

5.有效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克服了过去德育的不足,由过去的距离教育变为贴近教育,由粗放管理变为细致引导。导师们能正确地看待学困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让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6.丰富了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能不断更新德育方法,主动优化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批评、说教方式,拓展到采用交流谈心、寝室关怀、家访、电话、QQ、微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个别化教育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师生提供了近距离交流的平台,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实践中,导师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被导学生,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内心苦恼向导师诉说。导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的朋友、参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师生之间建立了积极平等的互动,增进了师生感情。

(作者单位:当阳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导师制辅导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