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辨析中心句

2017-09-30杨美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印第安人西雅图神圣

杨美芳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回扣“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说课时,她介绍说,“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无独有偶,笔者的学生模拟教学时,无一例外地认为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

上网查一查相关资料,发现大家都是这个观点。找来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6月第1版,后文简称《教参》)阅读,发现其中第125页写道:“最后还要通过充分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笔者恍然大悟,大家认识如此趋同,原来用的是同一本参考书。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真的是“如果我們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吗?

一、关于中心句

什么是中心句?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中心句。比如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意思,它就是中心句,其核心词语是“杰出”和“爱国”,全文都是围绕这两点而展开。与中心句相对应的是支撑句,文章中除了中心句,剩下的就是支撑句。这里要特别强调: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句。

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比如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这个题目直接揭示了中心:索溪峪的特点——野,然后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随后分别写了山的野、水的野、物的野和人的野。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第二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起到概括和总述的作用,后文内容都围绕这一句话展开。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比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第三段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仅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心句也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比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最后一段里的“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起到归纳和总结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的“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是不是能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呢?这得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内容去分析。

二、写作背景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州境内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酋领西雅图。据相关资料介绍: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面对来自欧洲白人的入侵,坚决抵抗。在一连串冲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以15万美元买下印第安人的200万英亩土地。西雅图酋长深知自己的部落敌不过白人的枪炮,为了使族人不受伤害,他同意了白人的要求。白人收购这片土地之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印第安酋长,将这片土地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现在美国的西雅图市。西雅图酋长和他的族人在被迫离开那块土地时,曾对驱赶他们到“保留地”的白人说:“我走。但我在走之前,我对华盛顿的大首领有一个请求,我请求你们能像我们一样地,善待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后来,西雅图在给白人的回信中,写下了震惊世界的演讲词,这就是著名的《西雅图宣言》,也叫《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上述资料中有些信息特别值得关注:美国政府要以15万美元购买印第安人的200万英亩土地;土著印第安人被驱赶到“保留地”生活;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被迫离开生养他的土地时对白人交待:“我走。但我在走之前,我对华盛顿的大首领有一个请求,我请求你们能像我们一样地,善待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印第安人深深眷念生养自己的土地,极其不情愿却又不得不离开这片土地,而且他们希望白人也像他们一样热爱这片土地,善待这片土地。

三、课文内容

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本文开头(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了土地在印第安人心目中的地位——“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紧接着(第二自然段)用“每一……每一……每一……”的排比句式告诉读者:大到山脉河流,小到一根松针,下到沙滩,上到白云都是“神圣的”。“神圣”常常与“不可侵犯”连起来使用。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们不愿意离开这片神圣的土地,可是你们有枪有炮,我们不得不相让,不得不背井离乡。字里行间饱蘸着的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以及不得不远离他乡的无可奈何,清晰可见。这个开头基调很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先用一句话概括了印第安人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接着以“姐妹”“兄弟”“血液”打比方阐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类植物、每一种动物都与“我们”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课文第四到八自然段分别谈到河水、空气、动物与“我们”的关系以及对“我们”的贡献,反复叮嘱白人要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以及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空气也会给我们的子孙和所有的生物以生命。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并且在每一次叮嘱之前都用同一句话来铺垫:“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样写收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作者再一次叮嘱白人:不仅自己要善待这片土地,还要教育子孙善待这片土地。“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因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这个结尾与开头的“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遥相呼应,站得高,看得远,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西雅图的这篇演讲做到了。

由此可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虽然反复强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但这并不是他写作的目的。作者真正的落脚点在这里:“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四、结论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才是作者写这篇演讲稿的真正意图,是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本文的中心句。

那么,作者在课文中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与中心句是什么关系呢?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所以“我们”全力保护它,也希望“你们”全力保护好它。

且看“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语言环境: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面紧跟的是“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第二次出现在第七自然段的开头,接着述说空气与“我们”休戚相关,最后强调“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第三次出现在第八自然段的开头,在它的后面,作者似乎迫不及待地写道:“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细心品一品这些文字,我们会发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求白人保护好这里的河水、空气和动植物,而不是仅仅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就类似商品广告。厂家、商家会用大量篇幅来述说该商品有百利而无一害,希望你能够记住它,但真正目的却不在这里,而在于你是否掏钱购买。

试想:如果所有白人都明白了、记住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而且也教育他们的后代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却将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全部杀掉,植物全部铲除,河水全部污染……这是作者西雅图想要的结果吗?显然不是。

所以,笔者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而不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印第安人西雅图神圣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NBA重回西雅图?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神圣的简约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遇见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