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生平解散文

2017-09-30刘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暗线贾平凹历程

刘艳

散文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很多散文中,由于作者没有直白地把这种思想(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学生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类文本,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作者的生平,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以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为例具体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通过对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的描述,赞颂了小桃树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并借此展现了作者多舛的命运,表达了其“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斗争,不懈追求”的人生感悟。

初读文本,不难发现小桃树的生命历程:种桃核——桃核萌芽——二尺来高——院墙高——开花——饱受风雨摧残——花苞欲绽。在每一段生命历程之中,都能看出小桃树命运的多舛以及顽强生长的品质。这一条线索浮在文字表面,很容易理清。然而,文章在描写小桃树生长历程的同时,又融入了作者对梦想的追求,这从文章多达8次称呼小桃树为“我的小桃树”可以看出。这样深情的称呼从何而来?只是因为小桃树承载了“我”的梦想吗?不是,作者写小桃树多舛的命运是为了展示自己命运的艰难曲折。不过,这是以暗线方式呈现的,发现起来有些困难。

怎样找出这条暗线?走进作者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于是,笔者专心阅读了贾平凹的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散文集《游戏人间》《自在独行》等作品。通过阅读,笔者知道贾平凹从小自认为长得丑,力气小,加之父亲曾被打成反革命而受到批斗,所以他极度缺乏自信。贾平凹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因为字写得好,又会写文章,所以幸运地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这样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成为贾平凹写作的源泉。知晓了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后,笔者对文本进行了二次研读。阅读中发现,文中那棵小桃树幻化成了贾平凹本身,作者对小桃树的每一处描写中都暗含着自身的影子。

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笔者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们经历一番与教师相同的阅读历程。于是,笔者精心整理了贾平凹的四个小故事,并按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初读,弄清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悟读,弄清作者如何称呼小桃树;品读,弄清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从何而来。前两个环节,学生从文本中就能找到答案。品读环节是难点,能否顺利突破,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为此,笔者在这个环节适时给学生讲述了贾平凹的四个故事。

故事一:一次,贾平凹随父亲去赶集。路过一家饭店时,他被篮子里的烧饼吸引住了。因为缺钱,父亲没有给他买。回家的路上,贾平凹一直想着那篮烧饼,恨自己不是烧饼上的那只苍蝇。

故事二:贾平凹在学校时,由于个子矮,常常受同学欺负。他从不还手,甚至连恼怒也不敢。上体育课时,谁也不肯将球传给他。他跟着队员跑来跑去,觉得没意思,从此再也不爱球类。

故事三:贾平凹在西北大学读书时,班上的几名同学常常给他制造尴尬。一次联欢会上,一位同学出了一条谜语——“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起床不吃饭,就往教室跑”,并点名要贾平凹猜一个人。贾平凹知道这是说自己,于是惶恐地站起来,嗫嚅地回答:“是我!”

故事四:贾平凹读大学时开始写作,并尝试投稿,但稿件源源不断地被退回来。1974年的一天,他路过一家报摊时,无意间在一张报纸上发现了“贾平凹”三个字。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深深的脚印》,刊发的报纸叫《西安日报》。

讲完故事后,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小桃树和“我”之间的相似处。学生的发言如下:

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再读《一棵小桃树》。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不再只是一棵树,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愈来愈清晰。至此,他们终于明白,文中小桃树历经磨难成长的过程就是贾平凹艰难成长的历程,小桃树倔强开花想孕出桃儿的梦想就是贾平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有这条暗线,文本才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暗线贾平凹历程
课堂教学的“明线”与“暗线”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西安这座城
月迹
《清水洗尘》的网状结构分析
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