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课:竭力推开语文素养的一扇门

2017-09-30曹加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结课兰亭名士

曹加明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游历了一间知识和思维的殿堂,那么,结课则是要帮助学生推开一扇门,走出殿堂,去领略更加广阔的世界。

一、搭建语言建构的微平台

一节课的教学,从语言建构的角度来说,固然有一节课“点”的收获,但是,语文课堂不应满足于此,还应该激发学生对“线”的描绘和对“类”的探求。高中语文课堂,不能够只是满足于课堂上一鳞半爪、一星半点的语言积累,要以结课为依托,去搭建语言建构的微平台,逐步带领学生去推开语言建构的“大门”。

笔者在教学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不止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探究鉴赏作者描写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的一系列语言细节,如“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等等,让学生在语言细节的品味中感悟形象,体味情感……在结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感悟——梁实秋先生正是通过这些非孤立的语言之“点”而欲扬先抑地进行语言之“类”的建构,为徐锦澄先生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实现完美逆袭设置语言、情感的落差。这一不可或缺的结课,帮助学生将语言之“点”整合为语言之“线”、语言之“类”,让学生在对梁实秋先生建构的语言的揣摩、玩味中感受到自我语言建构并非难以企及,而是完全可以在领悟、练写中逐步做到的。

二、配制思维提升的催化剂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维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促发固不可少,结课时的“催化”“激发”更有必要,因为结课是将课中凌乱、纷繁的思绪加以统整,以进一步催发学生思维之花的绽放。

现代作家刘志成的《怀念红狐》一文结尾为:“很多年以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对此段文字,不少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从文章情感、主旨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挖掘,这当然无可厚非,且极有必要,然而细细思量,又是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段文字还可以是高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语言资源,是激发思维的“触媒”,更是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桥梁和纽带。

于是,笔者在课内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归纳主旨的基础上,在结课环节引导学生着眼于思维的发散,从对待红狐等动物乃至对待自然与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当下与未来、人性与人文、尊重与敬畏等维度去思考:这“再也不会回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一脸漠然”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就将学生的思维从一篇文本的“拘囿”中引导出来,让学生不只是关注文本的“门内世界”,而是推开“那扇门”,去观察并感悟精彩的“门外世界”。

学生在课后思考的结晶是——“这种‘东西是对动物的理解和关注”;“他们关注的只是眼前的生活,对和他们没有交集的故事,如红狐的故事,无法产生感动的情绪”;“他们失去了精神的生机与情感的活力”……虽然学生的上述思维结晶还略显稚嫩,但我们已然可以看到促发学生思维提升的催化剂——课堂结课之语的初步效果和潛力。

三、设立审美鉴赏的接力站

毋庸置疑,高中语文教学还需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提升这一能力,课堂作为主阵地,责无旁贷;而作为课堂“收官”环节的结课更是不可或缺,因为一定意义上,结课乃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接力站”——将学生由课堂审美接引到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审美天地。

教学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时,笔者从审美的角度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名士对美的发现——名士之乐,乐在美中。让王羲之等名士沉浸其中的美、乐在其中的美分别是——自然美的人化、人和之美的自然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主体性的语言美。在兰亭,作为人的眼睛睁开了,清秀雅丽而又不失高峻挺拔的自然山水映入了王羲之的眼帘,自然之美以可亲可近的“人化”形式被王羲之发现了;在兰亭,人和之美体现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且“亦足以畅叙幽情”“修禊事也”!诗文唱和的名士们自身也已经融为会稽秀丽雅致的自然山水画卷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东晋名士在兰亭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不如说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他们,在兰亭站成了自然中一道亮丽的自然化的人和之美的风景;自然显得那么的可亲可敬,人是那么宁静平和,天与人相得益彰,共同演绎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完美画卷;“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语言并列形式和“崇山”“曲水”“朗天”“清气”“惠风”等难得的语言内容背后,不仅仅有作者王羲之对自然山水的发现和描摹,更有王羲之的心灵与自然的“齐飞”,更是名士王羲之主体性自由的舒展和张扬,因此,透过《兰亭集序》的语言之美——形式美、内容美,我们可以管窥到审美主体的身心舒展之美……在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感悟中,学生进入了一个审美的状态,但笔者深知:不能让学生的审美热情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而冷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结课这一宝贵的“接力站”,将学生的审美热情延续到课堂之外的时空中去。

于是,笔者启发学生——“在兰亭,王羲之等名士不仅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了对美的发现,而且努力追求对心灵的挖掘,并以文载之,既极大地丰富了‘文之内涵,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空间。人,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对自我生命的发现。王羲之等魏晋名士将古代中国人对自我生命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发现生命,实现人的觉醒,而‘兰亭正是实现这一觉醒的催化剂和见证之地。你觉得,在兰亭,你还可以发现哪些美呢?请在课后加以探究、概括。”这一结课,旨在将学生从课堂审美引入到课外审美的无限时空中去……endprint

四、点燃文化探究的小火炬

结课,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更要立足于提升高中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之语文素养的高度,去点燃学生文化探究和发展的小火炬。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中的《君子之道》一章后,在结课环节这样引导学生:“你觉得‘君子不器的思想,在后世文化思想中传承下来了吗?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材料,加以分析,并阐述你的理解。”课后,学生展开了自主探究,并纷纷记录在自己的随笔本上。几天之后的课上,学生分享道:“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对孔子的‘君子不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不应被教育为只掌握一两种技能的‘器,然后任由国君使用、使唤,‘民在伦理体系中不是工具,不是卑贱的,而应该是‘贵的,体现出在孟子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民本思想。”有的学生分享道:“朱熹认为,‘若偏于德行,而其用不周,亦是器。在朱熹看来,如果只是注重德行,也是走了极端,成为另一种‘器了。而且,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也并不是排斥德行之外的一切技能、技艺,只是孔子不希望君子成为只会一两样技能的‘器。”有学生认为——“顾炎武读《颜氏家训》时,对那位教导儿子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的士大夫的做法很不认可,觉得‘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显然,顾炎武不愿弟子们只成为‘器,那么,顾炎武更重视什么呢?依然是‘礼义廉耻,是希望弟子首先成‘人,而不是成‘器。”还有一位学生认为——“从陈寅恪先生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君子不器之思想在陈寅恪那里的传承和发展。陈寅恪先生认为‘士之读书治学的目的不是為了成‘器,而是为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让人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上挺立着的‘人,而不是成为任何具象或抽象的工具。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不仅继承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更发展、丰富了这一思想,使这一传统经典思想更具现代价值。”

学生的分享,不仅让笔者看到了结课作为点燃学生文化探究热情的“小火炬”的重要价值,也让笔者亲身感受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还让笔者和学生一起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思想由孔子到陈寅恪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生生不息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课兰亭名士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阅读教学三部曲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
情系兰亭
化学教学中的几种结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