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旅游资源评价及合理配置研究

2017-09-30孙悦

商业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孙悦

[摘 要] 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环渤海地區分布于辽中南、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三个城镇群,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发展区。通过分析环渤海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从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要求入手,揭示当前区域内旅游资源配置中存在着旅游资源配置系统规划不足,旅游合作发展进度缓慢,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以及旅游资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同步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规划,细化旅游板块,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创新性以及注重生态保护。进而使环渤海有限的旅游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

[关键词] 环渤海旅游;旅游资源;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0-0063-02

一、环渤海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广义上环渤海地区是环绕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区域。狭义上则包括北京、天津;辽宁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河北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山东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东营和滨州六市在内的17个城市[1、2]。

(一)旅游资源合作发展的政策支持

1985年,在大连举办了环渤海经济圈协作研讨会,成立了由天津、烟台、大连、秦皇岛、青岛组成的环渤海五城市旅游协作会。此后,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机制在不断健全、功能在不断完善,如召开了“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发布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联合宣言”、制定“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3]。总体而言,环渤海地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平台已搭建,区域内各城市也有迫切的合作愿望。

(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从旅游市场统计指标看(表1),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均、水平各异。北京市接待旅客数量、旅游收入都遥遥领先。而辽宁大连接待旅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远高于省内其他五市;山东青岛、烟台、潍坊旅游数据好于省内其他城市。环渤海地区旅游发展不均衡,区域合作的规模效应未有充分体现,旅游合作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旅游资源概况

环渤海地区拥有58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绚丽与独特性。但从A级景区的数量和分布上,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对外影响力还逊于其他省区。以5A级景区为例,区域内5A景区数量相对不多,最多的山东省(11个)还达不到江苏省(23个)的一半。就环渤海各省市5A景区数量看,呈分布不均现象。2017年,北京5A景区7个;山东六市6个;辽宁六市仅2个;天津2个;河北三市1个。仅北京5A景区数量就超过其他环渤海省市,且高于辽宁全省5A景区数量;辽宁六市景区数量不仅低于其他地区,且分布不均,仅有的2个5A景区都集中在大连,其他五市均无,见表2。

二、旅游资源配置概述

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分配。资源的合理配置旨在保证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中获得最佳利用。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其一,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其二,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消耗资源[4]。

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要求为:第一,旅游资源配置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应[5];第二,资源投入要考虑到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第三,旅游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多个部门、实体的密切合作。资源配置在较高层次上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如何使资源有效配置于最适合方面[4];第四,旅游资源配置需要有创新理念,不断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实现产品创新;第五,由于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旅游资源配置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使生态环境系统不受破坏。开发、利用、保持旅游资源要与环境同步规划、同步实施[6]。

三、环渤海旅游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配置系统规划不足

尽管环渤海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平台早已搭建,但作为旅游业实体的旅行社、各旅游景区在合作开发方面缺乏积极性[7]。环渤海区域旅游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市场运作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几乎所有城市都打出了“黄金海岸”的宣传主题,导致部分城市在旅游宣传、定位上不清晰,竞争力大[8]。制约河北省环渤海旅游的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发展规划,缺少面向河北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体系建设[9]。

(二)旅游合作发展进度缓慢

旅游资源有效配置需要区域间各机构密切配合,若缺乏合作力度,导致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协调,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环渤海经济区在推进旅游资源合作方面,虽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组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协议大多停留在纸面或口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旅行社、各旅游景区在合作开发方面缺乏积极性[7]。环渤海旅游圈的大合作背景下,各城市普遍抱有抢占先机心态,致使合作形同虚设[3]。

(三)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目前,区域内不少城市旅游项目建设忽视自身发展的实际,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隐性成本投入估计不足,存在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的现象。近些年环渤海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重复建设问题引发了区域内激烈竞争,弱化了整体吸引力[10]。辽宁沿海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盲目开发现象,一方面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效益不佳;另一方面破坏了资源[11]。环渤海辽宁区域内的一些城市盲目建设甚至斥巨资开发其他城市已经发展完善的品牌旅游项目,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不少项目匆匆上马,开业不久就陷入市场冷淡局面[12]。

(四)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

调整资源配置涉及提高资源质量、改善资源结构、调整资源布局等。这意味着旅游资源在开发及配置中要注重创新性[4]。但实际上,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在开发上创新性不足,难以满足高端、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环渤海地区多年来形成了传统的华东观光路线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对“回游客”市场吸引力不足[13]。此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旅游体系缺乏旅游创新意识,创新内容稀少,创新项目没有,创新机制缺乏[14]。endprint

(五)旅游资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同步

根據旅游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但环渤海区域旅游业发展中,部分城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环渤海区域内环境污染加剧,旅游资源质量整体下降[2]。此外,辽宁滨海各地旅游资源浪费严重,存在破坏和污染的现象[11]。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在空间层面上,应突破区域内各县域行政体制障碍,加强与周边及邻近省市间的区域合作,构建各县区旅游合作体。各城镇应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周边区县合作,将原有的景区规模做大、做精。此外,应整合京津冀城镇群、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镇群几个板块的旅游资源,强化环渤海旅游圈的功能,提升旅游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增强环渤海区域内各城市政府、合作组织、旅游企业及旅行社等实体间的协同合作意识,应就区域间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路线的设定、旅游形象建立、旅游设施共建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具体化的交流,尽快出台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和机制。

(二)加强区域内有效规划

在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同时,要凸显环渤海区域内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对各地旅游业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配置,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开发,使旅游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三)细化旅游板块、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细化旅游板块是根据环渤海区域内,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以取得旅游产品性价比最优、旅客满意度最佳为原则,通过整合旅游景点,科学设置旅游线路以划分出若干个次级区域。旅游路线设计是将旅游景点、旅游设施通过一定交通线路组合起来的过程。科学划分旅游板块及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可使目的地在投入最少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旅游产出,也可令旅游者获得最佳旅游体验[15]。以辽宁环渤海旅游区为例,可进一步打造辽西(锦州、葫芦岛、盘锦)宗教历史文化、自然观光及海岛文化旅游板块;辽南(大连、营口)滨海休闲旅游板块;辽东(丹东)自然观光旅游板块等。

(四)增强创新性

环渤海旅游业发展要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内涵,打造及培育环渤海旅游品牌、提升地区整体旅游形象,使旅游资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如体验式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参与型旅游产品更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以兴建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为例,目前全国不少省区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环渤海区域有不少城区具有良好的体育、旅游及生态资源,应积极规划,兴建融合地区旅游及体育功能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业集聚区,在支持国内体育赛事发展的同时,为区域旅游地原有旅游资源注入新活力,使旅游产品具有创新性。

(五)注重生态保护

据统计,渤海每年承受着来自陆地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污染物占全国海域接纳污染物的50%。对此,应健全区域内环保法律、法规,对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罔故环境保护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杜绝盲目建设、过分开发。此外,应完善区内环评制度,对区域内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预先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由环保部门批准决定是否开发建设该项目。

[参考文献]

[1]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J].旅游学刊,2004(6):33-37.

[2]杨晓婷.环渤海旅游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4(6):261-262.

[3]毕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背景下环渤海旅游圈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1):115-119.

[4]张昕.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5]胡志毅.旅游资源配置及其合理化途径[J].重庆社会科学,2003(3):24-25.

[6]马林.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6).

[7]杨大海.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78-82.

[8]刘良忠.烟台市与环渤海旅游圈协同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6(6):130-134.

[9]秦学武.河北省环渤海旅游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12(5):214-216.

[10]李超,曾坚.环渤海区域旅游规划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09(7):69-71.

[11]吕俊芳.辽宁省滨海城市“十二五”国内旅游发展预测——基于GM(1,1)模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5):94-96.

[12]郑辽吉.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政协论坛建言献策文集[C].2016:271-279.

[13]张立生,赵朝阳.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J].特区经济,2010(1):49-50.

[14]鲁小波.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98-250.

[15]薛宝琪,秦长城,范红艳.我国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4):400-404.

[责任编辑:高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许昌市水资源多模式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
许昌市水资源多模式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
论高职院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合理配置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战略
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合理配置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
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共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