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49

2017-09-30李凌

少儿美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圈圈儿童画涂鸦

■图、文/李凌

■听了两次课就成专家了,写过两个课例就成作家了,做了两个讲座就成教育家了。

——有感于当下教育专家的迅速成长

■对于画,只有大师崇拜孩子的画,没有孩子羡慕大师的画。孩子的画连大师也学不了,如果好学何以崇拜。可偏偏有的老师总是摆出想教人家的架势,告诉人家这样画,那样画。只有无知的老师才敢教连大师都崇拜的孩子。

■会用毛笔就会水墨了,会画线条就会写生了,会拿剪刀就会剪纸了,会捏两下就会泥塑了,会刻两刀就会版画了,买到人家的课就会研发了,会用电脑就会设计了。

——儿童美术老师的认识误区

■绘画技巧对成人来说可能很有用,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十个技巧也赶不上一个想象。

■无论怎么教都是教育,包括自然教育,有感而发的教育或直接传授、灌输甚至呵斥、谩骂,也只能说教育方法不对,也不能说就不属于教育。无论怎么想都是想象,别管是正儿八经地想,胡思乱想,还是天开异想都是想,想没好坏,只有有趣没趣。无论怎么画都是画,包括认真地画,瞎胡画,乱七八糟地画,只要画就有用,只要不模仿怎么画都行,说不定就因为胡乱画才与众不同呢!画画没有好坏,只有有意思和没意思。

——儿童美术的”三个无论“

■儿童画的画“不畸形”“不难看”“不比例失调”,都符合成人的欣赏习惯,不懂的人都说好,那还叫什么儿童画。

■让一个不懂教育的成人看儿童画,每一笔都是错误,没有一点儿对的地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才是儿童画的特征,没有了这些错位,就失去了儿童画的味道,那肯定不是儿童画了。

■幼儿画画全凭感觉,而感觉又不能教,越教越没感觉,越找不着感觉,只能领悟。孩子的画有差别就差在了感觉上,感觉好的孩子一想起自己的生活和喜爱,就有了画出来的冲动,这就是感悟。孩子有了感悟,画的画才生动、自由,如果没有感觉,只会左顾右盼,看看人家怎么画,即便是画出来与别人差不多的造型,也是个干巴巴没有灵气的躯壳,因为那里面没有了自己。

■三岁的儿童是清楚地知道事物大小的,比如,你给他两个苹果,他肯定要拿那个大的。但知道大小与能画出大小不是一回事,知道是一回事,画出是另一回事,这两个事物不相等。知道是靠比较,画出是靠感觉,比较是理,感觉是情。知道大小,画的时候就不按大小画了,哪个是自己觉得重要的就把它画大,不是大的就画大,这就是儿童画法。

■重叠大圈涂鸦用力的是手臂,复线小圈涂鸦用力的是肘,单线圈圈用力的是手腕,在单线圈圈里套更小的圈圈有细节的是用拇指、食指“捏”的力量。这就是幼儿绘画先胳臂,后臂肘,再手腕,又指捏的阶梯式发展四步曲。

——婴儿涂鸦用力各不相同

■参加师训我发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没怎么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却对事业充满激情,精神旺盛,特别有专注力,有的老师大学毕业甚至是硕士、博士却对教育提不起精神,缺乏能力,有好多老师败就败在了对事不用心上,把琐事当重要的事,把小事当大事,事事亲自过问,分不清孰轻孰重,把自己完全陷入了鸡毛蒜皮的琐事中难以脱身,天天忙于奔波,失去目标了。

■大多老师认为儿童画有个性才与众不同,而个性多发于有创造的人中,换句话说,有创造才有个性,但也有老师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多有个性,创造应出于这种人中,其实不是。调皮捣蛋的儿童虽然也有个性,但这个不能自律没规律的个性最终不能发展为创造,创造与胡作不同,有思维、有自信、有自律的个性才会发展为创造。

■低龄儿童画写生,技巧方法是不能教的,如果一个老师能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写生要靠感受,孩子自己就可以根据理解找到表现方法的。

■好多孩子不是没想象力,而是在孩子小时受过不正确的教育,这些孩子只有抛弃现成的东西,画自己的生活,画自己的感悟,想象力才会不请自来。

——好的教育晚来总比没来强,能认识到就是进步。

1.《棕榈树》 赵权泽 9岁

2.《石拱桥》 李欣哲 8岁

3.《花开了》 郭雨涵 6岁

4.《剑麻花》 左明宇 9岁

猜你喜欢

圈圈儿童画涂鸦
如何鉴赏儿童画
创意涂鸦
妖怪圈圈
推理:多彩的圈圈
象鼻套圈圈
我的儿童画
创意涂鸦
儿童画作品展
椅子,画个圈圈转晕你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