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狂欢化叙事

2017-09-29刘娟

读天下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

摘要: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逐渐呈现出一种狂欢化叙事的趋势,这种狂欢化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狂欢化的故事情节、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与狂欢化的语言三方面。本文选取了的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对这种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并对这种叙事倾向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试图把握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一种美学品格。

关键词:狂欢化叙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转型,政治意识的松动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中国作家长时期的“禁忌”写作传统在90年代以来也开始赢得了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逐渐实现自由写作。同时伴随着西方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文学理论大量涌入中国,众多作家的写作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始对中国文坛的作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莫言、王小波、余华、刘震云、王朔、阎连科、阿来、贾平凹、毕飞宇等众多知名作家的创作均呈现出一种狂欢化的写作倾向,创作景观千变万化。狂欢化诗学理论内容丰富复杂,作家的写作姿态也各异,本文拟选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从狂欢式的故事情节、狂欢式的人物形象与狂欢式的语言三方面对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狂欢化叙事进行一个简单分析。

一、 狂欢式的故事情节

陈思和在《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两种现实主义倾向》以一文中曾用“怪诞的现实主义”来概括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某种创作趋势,这种“怪诞”指的是用夸张、幽默、戏谑、离奇的方式来叙述历史与现实。其实这种创作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普遍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与明显。大量作家普遍采用一种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来组织小说,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狂欢化色彩。

众多作家中,莫言无疑是最具有狂欢式体验的作家。在《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中,莫言描写了许多节日庆典活动,这些节日蕴含有不同程度的狂欢色彩。《红高粱》中奶奶出嫁途中颠轿的习俗就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民间庆典。轿夫们用粗野的口吻肆意戏弄新娘,边吹喇叭边自由欢笑,将传统伦理的男女授受不亲完全抛之脑后,充满了自由主义的狂欢精神。《丰乳肥臀》中的“雪集”与《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是典型的狂欢节型庆典。“雪集”的规矩是人们不能开口说话,拒绝语言的压抑“雪集”上,全乡人的噤声暗喻了当时全民族的被迫沉默,只能无声地反抗高度集权的政治权威,而“摸乳”这一行为则讽刺了虚伪的道学正统。

狂欢式的故事情节是狂欢式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有意通过这种狂欢式叙述表达对时代、社会的讽刺,对真善美事物的颂扬,传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渴望。狂欢式故事情节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但是作家们也应当认识到小说不应当滑行在离奇怪诞的小说表面上,否则会削弱作品的深度模式。

二、 狂欢式的人物形象

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狂欢式的人物,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众多的“傻子”“疯子”小丑类的边缘人物,并且很多作品都以这些人物的立场为叙述视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文学已不再是政治的“传声筒”,作家已不满足于再创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傻子”类形象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不受常态社会意识的浸染)开始逐渐进入作家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外来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于新时期以来大量涌入中国,西方作品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中国的“傻子”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于是承载了作家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傻子”形象便开始丰富起来。

狂欢化人物形象的创造使文学画廊中的人物形象开始丰富起来,他们的身上有着超乎寻常的个性特质,颠覆了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人物形象;然而他们的身上也有夸张、过分的色彩,如对人的本能欲望、野性过分推崇,对小人物的肆意嘲弄、丑化,有一种媚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作品思想主题的呈现。

三、 狂欢式的语言

90年代以来小说彻底冲破了单一的语言形态,走向了多元分立与融合驳杂,文学语言开始呈现出一种狂欢化色彩,充满了幽默、戏谑、谩骂、反讽等因素。众声喧哗的语言狂欢正对应着社会转型期狂欢化的现实语境,在这种语境中,莫言、王小波、等作家的小说语言均开始走向狂欢化。

莫言是一位語言天才,其作品中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令读者叹为观止。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与铺陈,膨胀了的语言像打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样泥沙俱下。而且他经常把真假崇高美丑对立的两种事物强硬地并置拼凑起来进行审美观照,颠覆了传统的语法规则和审美原则。如《红高粱》中对高密东北乡的描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一连串的夸张悖反的语言更好地传达出了莫言张扬人的原始生命力的意识与全新的伦理道德观。莫言的语言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俚语、俗语、咒语、顺口溜、民间歌谣等杂语,形成了杂语风格。

狂欢式语言是语言自我扩张、自我强权的展示,它打破了凌驾于语言与叙事至上的强权性,否定了语言神话。它无所顾忌地对各种语言加以杂糅运用,打破了各种语言风格之间的界限,借此挑战正统权威。但是,这种自由式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导致读者审美的混乱。

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给小说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狂欢化充分体现了小说创造的自由精神,颠覆手法对塑造人物与文体创新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狂欢式的语言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了人民的审美传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普遍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退却,反主流姿态背后的消极影响。有些作家在感性叙述中缺乏必要的节制,很多作品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创新,缺乏思想深度,感官化写作导致了非理性倾向,对原始生命与生活状态的盲目崇拜也冲击着传统审美规范。知识分子小说不应当放纵于各种欲望景象的展览与离奇情节、滑稽人物的堆砌,而应当始终保持严肃的思想主题。因此,如何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中把握适当的尺度仍是作家们进行狂欢式叙事时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爱华.近年来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色[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2]杨宇.莫言小说狂欢化特色研究[D].西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娟,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芦集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