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实践能力分类及培养

2017-09-29谭伟

读天下 2017年21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摘要:当代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种,大学生三种实践能力均是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两种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高校应通过转变师生的传统教学观念,设立和谐多元的实践活动氛围,建立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模式,创设多样性的实践共同体等培养策略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一、 引言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提出的,主要包含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三种类型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概念:其一,与认知能力相对而言,实践能力是所谓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二,实践能力活动的对象涉及包括生活、工作、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三,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是依靠个体通过后天在实践中所学习到的;其四,利用多种知识、文化、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创新性的策略性知识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 大学生实践能力分类

在高校中,大学生在不同的专业中进行学习的,不同的专业是需要掌握不同的多种类型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这些实践能力分为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种。

(一) 一般实践能力

所谓一般实践能力是指各个专业大学生必备掌握的能够适应现在、未来生活活动、社会活动、职业活动等不同方面的所需求的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包含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文能力、计算机基础能力以及外语基本应用能力等。

(二) 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特定的职业活动时,该职业活动所需求的特定的实践能力。由于不同院校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会有所区别,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会计专业大学生是需要数学运算能力、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等;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则需具备课堂掌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大学需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设计策划能力、审美美学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三) 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当进行复杂问题、新任务时需要具备的较为综合的实践能力。涉及复杂的问题和综合性问题时,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往往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结合相关专业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氛围、心理精神等多种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综合实践能力需要跨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解决实践问题的实操性和创造性相对高于其他实践能力。

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种实践能力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不同的时间能力进行不同结构、水平、方式进行结合,会形成不同的实践能力效果。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主要是用来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主要解决最中心的相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是动力,是复杂问题解决的关键。

三、 努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一) 转变师生的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是注重认知能力,忽视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累积,忽略技能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往往只是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而学生也认为只要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足矣。因此,转变师生的传统教学观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广大师生需要知道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的提高更是在实践中获得,高校师生应该通过沟通、交流、实践等方式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终促进师生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二) 设立和谐多元的实践活动氛围

实践活动氛围是指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不同的外部条件组合,包括课堂教育环境、课外活动氛围等。所谓课堂教育环境是指在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落实教学长提、项目内容、考核标准、指导水平等,高校要为大学生设立一个通过图表文本、模型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动手的时间活动氛围。课外活动氛围是指学生不仅仅只受课堂教育教学环境的限制,应该走出教室,扩大大学生时间活动范围,高校要为大学生开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谐多元的课外活动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时间能力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三) 建立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播知识模式,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知识传播信息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种条件,在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学业和创新问题等任务,并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布置任务过程中不宜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通过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 创设多样性的实践共同体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创设多样性的实践共同体,这对于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实践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相互努力,这种相互合作的共同体模式能够提高共同体成员内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万国,程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6.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國大学教学,2009,07.

[3]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4]禹华平,陈洪余,郑瑞伦.大学生实践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5]汤佳乐,程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作者简介:

谭伟,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