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前“一带一路”的相声至今仍有意义

2017-09-29陈维平

曲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马季曲艺友谊

陈维平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说,在北京,你能听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也能欣赏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

这一天,对曲艺演员的鼓舞是巨大的,很多曲艺工作者的手机上都互相传送着习主席的祝酒辞。

姜昆先生连着开了两次座谈会,主题是:传播正能量,说好新相声。北京曲协也专门召集了二十多个小剧场负责人召开座谈会,畅谈习主席讲话,探讨如何拿出更好的作品来为北京和“一带一路”作贡献。

兴奋之余,我脑海中首先闪现出来的是四十多年前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这段相声可谓是四十多年前为今天的“一带一路”打下基础的好段子,估计大多数中老年朋友都对这段相声有着深刻的印象。

一、七十年代初的《友谊颂》家喻户晓

相声《友谊颂》出自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的相声《坦赞铁路传友谊》,当年马季由干校回来和王金宝深入生活,改编了这段相声,后来改名为《友谊颂》。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相声,可见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功力,对我们四十多年后的相声创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声《友谊颂》讲述的是当年中国支援非洲的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坦桑铁路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自上面的压力与种种限制,使得创作遭遇了极大困难,最后的成品可以说是既坚持了艺术创作又有着不可避免的妥协成分。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季先生的《友谊颂》开创了一个先河,他站在了国际交往的视角上,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援非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描写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情谊。他在其自传《一生守候》中这样说道:“《友谊颂》毕竟是我在那个年代一次特殊的创作经历。这段相声的很多语言,成为当时的流行语言。而且,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以为相声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

从相声艺术角度而言,在多方受限的条件下创作出的让大众欢笑和有深刻记忆的段子《友谊颂》,开创了相声的新时代。马季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在严苛的条件限制下,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升华出一种新的幽默形式,为相声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充分说明了相声艺术的基本功能是使人欢笑。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在1971年进入联合国,毛主席曾风趣地描述,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相声《友谊颂》的出现,对当时的国际交往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相声本体是用语言给受众带来欢乐

今天社会上有人这样定义《友谊颂》,说这段相声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先河云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著名曲艺理论家王决在《中国相声史》第三章里提到:“《友谊颂》是相声复苏初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北大中文系汪景寿教授也写道:“文化大革命中相声在舞台上销声匿迹,许多青年没听过相声,听了相声《友谊颂》,兴奋之余误以为是相声的开山之作。可见这段相声反响之大,非同一般。”

马季改编的《友谊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主题新。歌颂了中非人民的友谊;第二,人物新。段子里的外国人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第三,视野新。过去相声涉及外国人和外语,局限于英、法、俄、日,《友谊颂》别开生面投向了非洲这样一个较为神秘的大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人们的思想意识还处在极左的状态,舞台上很少有相声的影子。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刚刚下放回来的马季先生,通过对传统相声技巧的娴熟运用,出新了歌颂中非友谊、展现中国工人良好风貌的作品,在当时来讲实属不易。现在看来,马季先生是将相声的本体功能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相声。《友谊颂》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歌颂了时代,而是开创了相声的新时代,充分体现了相声本体是用语言给受众带来欢乐的特质。这是一段承前启后的相声,也是马季在当时的年代带领相声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在那个年代,《友谊颂》的播送,让当时的人们兴奋异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播相声了。所以,客观上说,相声《友谊颂》吹响了相声艺术复苏的号角。

其实关于相声内容的分类已经争论了许多年,有些人把相声分为讽刺、歌颂、娱乐等類型,实际上弱化了相声的本体作用,把相声本体人为地对立了起来。相声就是用语言艺术与技巧让受众欢乐。

三、在新时代的今天《友谊颂》仍有意义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了新的阶段,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在深入落实,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重新审视《友谊颂》这段具有时代特征的相声,不仅仅学习其内容,更应该学习相声前辈马季的创作思想和创新意识。

今天,相声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经过几代相声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相声艺术的地位空前提高,习主席五月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更是将相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声应该怎么说?站在今天的文化市场角度来看,相声的力量还是显得单薄,一是新的、有口碑的相声段子太少,二是相声段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想突破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不是天马行空的创作,不是无底线的迎合观众。回顾《友谊颂》的创作特点,在艰难时代,讲述中国工人在非洲建设坦赞铁路的一件件小事,有机地加入非洲当地的语言,给观众呈现了一段幽默风趣的故事。马季在这段相声中大量运用了三番四抖的传统手法,完美地把传统与创新融合在了一起。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呃柯劳司套克。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司套克耶色伏克阿特音恰纳。

甲: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泰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

乙:这……endprint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这么多俏皮话怎么翻哪?

这是《友谊颂》的起始部分,马季将传统的三番四抖手法运用到开头,把外国语言引入到相声中。这是马季老师扎实的传统功底与时代创新的结合。

甲:我爬到了高处向非洲朋友一招手,哎呀!

怎么这么热呀?

乙:嗯?不能吧,那地方是海洋性气候,温度最高也就是三四十度。

甲:三四十度可热。

乙:五六十度?

甲:热!

乙:八九十度?

甲:热!

乙:别热了,再热就开锅了!

甲:这比开锅还热哪!

乙:怎么那么热呀?

甲:非洲朋友对我们热情洋溢,我们激动得热血沸腾,全热到一块儿啦!

乙:这倒是够热的。

相声的重复手法被马季先生运用得十分娴熟,通过重复的手法,将非洲酷热的天气展现在观众面前。

甲:这时候,我们的汽车马上就要开动了。你看,欢送的非洲朋友热情地高呼:“夸嗨利尼!夸嗨利尼!”

乙:“夸嗨利尼”是什么意思?

甲:再见,再见。

乙:(比划)这个动作呢?

甲:男的“再见”。

乙:这个动作呢?

甲:女的“再见”。

乙:噢。

甲:我们在汽车上也高呼:“夸嗨利尼!”

乙:“夸嗨利尼!”

甲:“夸嗨利尼!”

乙:“夸嗨利尼!”

甲:……

乙:怎么没声啦?

甲:汽车拐弯啦。

《友谊颂》的结尾运用相声重复和因果相差的手法,让人想起侯宝林先生《夜行记》的结尾:你到家了?哪儿呀,我掉沟里了。这是马季运用传统的手法,但在内容上又通过将非洲语言引入相聲的一种新形式。《友谊颂》使相声在那个年代有了共鸣,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欢乐。

四、扑下身子搞创作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连任曲协主席的姜昆先生说:“广大曲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职责,发时代之先声,用智慧和才情体悟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和真挚情感。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条最牢靠的创作方法,创作出更多优秀曲艺作品。坚守艺术理想,抵制不良行业风气,争做德艺双馨、人民喜爱的当代合格的曲艺工作者,共同为推动社会主义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如火如荼,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正在以一种新的互利形式进行。作为曲艺工作者,再次将《友谊颂》这段曾经家喻户晓的经典相声拿出来,目的是学习前辈马季先生对相声事业的执着,他深入生活写出了很多接地气、讴歌时代生活的好作品。在《友谊颂》中,“倾缸大雨”“拉菲克(斯瓦西里语:朋友)”“夸嗨利尼(斯瓦西里语:再见)”等都成了当时的流行语,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这是相声创新的魅力,是深入生活的结果,说明相声在任何时代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姜昆先生沿着马季先生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行,在曲代会闭幕式上,他说:“创作是中心任务、基础环节,作品是立身之本、事业之根。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曲艺作品是衡量曲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广大曲艺工作者应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条最牢靠的创作方法……”

可以说《友谊颂》为相声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四十年后,仍对我们的相声创作有着指导意义,也为曲艺工作者扑下身子搞创作指引了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季曲艺友谊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友谊的重量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珍贵的友谊
什么才是真友谊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大师风范
电话里的单口相声
马季:跟新中国一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