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经济系列研究综述、点评及由马克思经济学所做的深层追问(下)

2017-09-29曾永寿

上海商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业态价值链

文/曾永寿

当代经济系列研究综述、点评及由马克思经济学所做的深层追问(下)

文/曾永寿

三、由马克思经济学对系列研究深层追问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区别时指出:“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今天,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考察,同样可以看出,在系列研究已有答案的地方却只是问题之所在。这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对系列研究性质(或范式)的深层追问

由第一节综述知,在系列研究的学者看来,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当代经济过程。这似乎就是答案。但是,由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考察,这只是问题之所在。

马克思认为,经济过程存在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据此,有如下推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或范式)的经济学研究,其中一种仅仅研究现象,另一种不仅研究现象,而且还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于是,产生一个疑问:系列研究对当代经济过程的研究,属于哪种研究?这就是由马克思经济学对系列研究性质(或范式)所做的深层追问。

应指出,存在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并不是经济过程所特有,而是所有客观过程都如此;不仅研究现象而且还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决不是马克思经济学别出心裁的要求,而是所有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例如,天体的表面运动是现象,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是本质,天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现象深入本质的过程。又如,热是现象,分子运动是本质,物理学热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现象深入本质的过程。其它科学莫不如此。可见,我们对系列研究的追问并不为过。

然而,遍查系列研究文献,无一例外,所讨论的都只是经济现象,并没有论及本质,甚至没有关于现象与本质区分的讨论。据此,结论是:系列研究对当代经济过程的研究,都是也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实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研究。这就是答案。

(二)对系列研究基本结论的深层追问

1.当代经济形态仅仅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服务经济吗?

如第一节所述,有关服务经济的研究,把当代经济界定为服务经济,并且认为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这就是他们的基本结论。诚然,在第二节,我们说过,把当代经济界定为“服务经济”无可厚非,但那是仅就有关服务经济研究本身给出的论点。这里提出的疑问,则是由马克思经济学对其基本结论的深层追问。

我们的答案是:当代经济,不仅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即服务经济形态;而且也是继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之后一种新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态,即价值生产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形态。

对上述答案,有如下说明。第一,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有两个维度,一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维度,二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维度。这是经济形态划分的总原则。第二,诚然,马克思没有提出“服务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形态划分,但是,马克思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区分,并且,他从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出发,概括和预测了如下发展趋势: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以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大批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成为服务劳动者,从而原来依附于农业和工业的服务环节日益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业态。可见,答案的前半段与马克思上述思想相符。然而,即使如此,由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总原则来判断,那也只是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维度划分经济形态所得出的结论。第三,答案的后半段需要详加讨论,下面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马克思有关论述及其分析。首先,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由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总原则来判断,这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维度对经济形态所做的划分。其次,马克思还揭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依次历经“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三个阶段。此外,据赵学清教授的考证,“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经济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状态、社会制度、历史时代、历史时期等概念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别称”。据此,上述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依次历经三个阶段的论述也可视为对经济形态的划分;只不过,这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维度对经济形态所做的第二层级的划分,即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一形态的再划分。

第二步,明确几个基础概念。众所周知,马克思将社会劳动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另一类是服务性劳动;并且认为,前者创造价值,后者不创造价值。据此,有如下定义:从事物质商品生产的企业集合是价值生产体系,仅仅提供社会服务的企业集合是社会服务体系,由二者构成的社会经济整体是价值生产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第三步,证明答案的后半段。如上所述,马克思所说的“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三个阶段也可理解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形态。诚然,“市场交换本身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它要靠许多非市场的社会因素才能进行”;就此而言,在马克思时代也存在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服务的社会因素。但是,在那时这种社会因素还比较简单,因而应当认为,那时的相对剩余价值原则上是单一价值生产体系的产物。然而,在当代,在原有的价值生产体系之外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正因为此,学者们才认为当代是服务经济时代)。此外,深入分析表明,有关分工协作新模式研究给出的三种模式,无一例外,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生产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据此,应当得出如下结论:在当代,相对剩余价值不是单一价值生产体系的产物,而是价值生产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的产物;也就是说,价值生产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是继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之后一种新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态。

2.业态的兴起仅仅是对产业的替代吗?

业态兴起,不仅是一般经济活动形态的演化,即业态(独立的产业与独立的服务业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产业(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环节内含其中)的替代;而且也是资本形态的演化,即业态资本(独立的产业资本和独立的服务业资本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产业资本(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服务环节内含其中)的替代。

下面证明上述答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证明答案两个层次的等价性。首先,当代企业的经营形式,无一例外,都是资本。其次,容易看出,上述答案存在如下对应关系:“独立的产业”对应“独立的产业资本”,“独立的服务业”对应“独立的服务业资本”,“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对应“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据此,有如下结论:如果说,业态兴起是一般经济活动形态的演化,即业态(独立的产业与独立的服务业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产业(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环节内含其中)的替代,这一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业态兴起也是资本形态的演化,即业态资本(独立的产业资本和独立的服务业资本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产业资本(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服务环节内含其中)的替代,这一结论同样是正确的。

第二步,因为本节是由马克思经济学对系列研究深层追问,因此,仅仅证明答案两个层次的等价性是不够的,而且还要证明答案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下面给出这一证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诚然,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论述,因此,这里所说的“资本”指的是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但是,这一原理对后来演化生成的业态资本也原则上适用。显然,“劳动过程”对应的是一般经济活动形态,而“价值增殖过程”对应的是资本形态。由此可见,答案的两个层次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第三步,由马克思的具体研究对上述证明加以印证。应指出,业态资本(业态)对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的替代,这一演化过程在马克思时代就已开始(并非从20世纪中期才开始),而且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成功的研究。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过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第二阶段……完成生产过程……第三阶段……完成W-G这个流通行为。”容易看出,此处所说的资本,是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流通行为”这种服务环节内含其中)。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说:“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由分工给予特殊种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应指出,此处的“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是独立的资本,而不是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的附属部分;而且,此时产业(产品生产)资本依然存在,只不过原来内含其中的“流通行为”这种服务环节已分化出去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研究了从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分化出独立的产业资本和独立的商业资本的演化过程。诚然,马克思没有给出“业态”这一概念,从而没有明确谈到业态对产业的替代;在当代,从一体化产业分化出来的独立业态也不限于商业、银行业和自然资源业。这里的原因仅在于,在马克思时代这一分化过程还刚刚开始。然而,由此也就证明了马克思是经济演化研究真正的鼻祖;并且,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所取得的成果至今仍然正确。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答案。

3.当代分工协作模式的演化仅仅是业务环节分工协作模式的演化吗?

当代分工协作模式的演化,不仅是业务环节分工协作模式的演化,即业务环节在全球不同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替代业务环节在一个企业内分工协作;而且也是剩余价值分配方式的演化,即业态资本分享剩余价值方式替代一体化的产业资本利润率平均化方式。

显然,答案的前半段是明白的结论,用不着多说;而答案的后半段则需要详加讨论。

先说一体化的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产业资本既生产价值也生产剩余价值,只不过因为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因而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但是,通过部门间竞争,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会趋向平均化,从而形成全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也称一般利润率)。由此可见,在一体化的产业资本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一体化的产业资本利润率平均化方式。

再说业态兴起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发生的变化。马克思说:“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因而也“分享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显然,这一论述对所有服务业态资本都适用。据此,应当得出如下结论:业态兴起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会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一体化的产业资本利润率平均化方式,演变为新的业态资本分享剩余价值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的答案得以证明。

(三)对系列研究“链”理论的深层追问

1.与价值相关的链,逻辑上有几种?当代现实中又有几种?波特给出的概念实质是价值链,还是价格链?

波特所说的“链”到底是价值链,还是价格链?然而,在那里,并没有解答这一疑问(在系列研究本身层面不可能解答)。

(1)在逻辑上,与价值相关的链有几种?

我们的答案是: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与价值相关的概念至少有四个层次,即个别价值、社会价值、生产价格和价格;可以证明,在逻辑上,不存在个别价值链,但存在社会价值链、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

首先,不存在个别价值链。如第二节所述,在当代,只存在业态链,不存在独立的产业链。此外,如上所述,“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论点对所有服务业态的资本都适用。可见,业态链中的服务环节并不生产价值,因而,在当代并不存在与业态链对应的个别价值链。

其次,存在社会价值链和生产价格链。如前所述,尽管“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因为商人资本“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因而也“分享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这一论点同样对所有服务业态的资本都适用。

最后,存在价格链。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价值(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生产价格)是“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或“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从而价格是社会价值或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由此有如下推论:如果存在与业态链对应的社会价值链和生产价格链,那么,必然存在与业态链对应的价格链。

(2)在当代现实中,与价值相关的链有几种?

在当代现实中,与价值相关的链有且仅有两种,即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社会价值链不可能是现实存在,但可以是逻辑存在。

先说社会价值链不可能是现实存在。马克思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显而易见,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度比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还要高得多。据此,结论是:在当代,商品不可能按社会价值交换,只能按生产价格交换;亦即在当代现实中,只存在商品生产价格链,不可能存在商品社会价值链。

再说社会价值链可以是逻辑存在。马克思说:“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马克思这一论述并不肯定在现实中商品交换可以同时既按社会价值交换又按生产价格交换,而只是说商品社会价值是商品生产价格生成的中介环节。由此可见,社会价值链,尽管不可能是现实存在,但却可以是商品生产价格生成的一个逻辑环节。

(3)波特给出的概念实质是价值链,还是价格链?

前已证明,不存在个别价值链和在现实中不存在社会价值链,但存在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这实际在理论上证明了波特给出的概念不可能是价值链(包括个别价值链和社会价值链)。于是,上述问题只能是:波特给出的概念实质是生产价格链,还是价格链?

对此,我们的答案是:波特所说的“链”实质是价格链。如第一节所引述,波特给出的界定是:“价值用总收入来衡量,总收入则是企业产品得到的价格与所销售的数量的反映”。显然,“总收入”即产品销售收入;而产品销售收入是用货币来计量的。由此可见,波特所说的“价值”就是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亦即价格,因此,波特所说的“链”实质是价格链。

生产价格链与价格链,尽管有相同的本质(都是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但却有不同的应用性质。有如下结论:生产价格链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分析框架),而价格链则是企业管理(或企业会计)学的基础概念(分析框架)。这里的原因仅在于:就其关系而言,价格是现象,而生产价格是本质。显然,企业管理必须关注现象,而不必关注本质;企业会计计量的只是现象层面的量,不是也不可能是本质层面的量。但是,经济学研究旨在把握一般规律,而一般规律必然与本质相联系。由此可知,波特给出的“链”只是企业管理(企业会计)学的基础概念(分析框架),不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分析框架)。其实,波特的《竞争优势》是管理学著作,而不是经济学著作,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论点。

2.何以证明业态链与生产价格链、价格链是同一种客观过程的两种不同性质?

产业链与价值链只能是同一种客观过程的两种不同的性质。在当代,只存在业态链,不存在独立的产业链,并且本节前面证明,不存在价值链,但存在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据此,所谓“产业链与价值链只能是同一种客观过程的两种不同的性质”,就必须转换为“业态链与生产价格链、价格链是同一种客观过程的两种不同性质”。于是,何以证明这一点就成为对系列研究“链”理论深层追问的第二个问题。

马克思证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二重性。显然,上述二重性分析,可推及“资本的循环过程”。据此,有如下结论:对同一个“资本的循环过程”,从“使用价值”或“具体劳动”或“劳动过程”视角来观察,它是业态链;从“交换价值”或“抽象劳动”或“价值增殖过程”视角来观察,它是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3.“微笑曲线”的深层根源何在?

全球价值链可分为技术、生产、营销三大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或曰“微笑曲线”状。显然,这是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可引出如下疑问:“微笑曲线”的深层根源何在?这是对系列研究“链”理论深层追问的第三个问题。

在此说明,前已证明,不存在价值链,只存在生产价格链和价格链,因此,在这里,正确的表述应当是:“微笑曲线”是生产价格或价格的量值在生产价格链或价格链中的分布曲线,不是价值的量值在价值链中的分布曲线。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以“微笑曲线”为题的论文有很多,但仅有一篇有以“‘微笑曲线’的成因分析”为二级标题的讨论。该文写道:“为什么会形成‘微笑曲线’?一般的解释是因为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工作附加价值不同。”可见,“‘微笑曲线’的成因”问题,亦即“微笑曲线”的深层根源问题,系列研究并不清楚。

物质产品生产日益机器化与人的劳动从而增加值的创造日益服务化,是当代经济两个不同的侧面。尽管这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这一演化过程在马克思时代就已开始,并且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不难窥视当今“微笑曲线”的深层根源。

首先,马克思揭示,利用机器替代产品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是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诚然,这会提高剩余价值率,但也会使剩余价值源泉相对枯竭。因为“很明显,不管机器生产怎样提高劳动生产力,靠减少必要劳动来扩大剩余劳动,它只有减少一定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但是,例如从两个工人身上榨不出从24个工人身上同样多的剩余价值。24个工人每人只要在12小时中提供一小时剩余劳动,总共就提供24小时剩余劳动,而两个工人的全部劳动只不过是24小时。”这就是说,资本家在产品生产环节利用机器替代人的劳动来追逐剩余价值,其结果会使产品生产环节剩余价值源泉相对枯竭。这就是今天“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增值能力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深层根源。

其次,在原始的一体化的产业中服务环节只是其中的附属物。这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内含利润源泉的处女地。于是,当产品生产环节剩余价值源泉相对枯竭后,资本就转向服务环节,从而使服务环节从原来的一体化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业态。因为,独立出来的服务业态是专业化的并且采用集约化经营,因此,既可因专业化分工而增加使用价值,也可因集约化经营而大量减少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增加的使用价值和减少的成本就转化为利润。这就是今天“价值链”中的“技术”和“营销”环节增值能力处于“微笑曲线”高端的深层根源。

综上所述,“微笑曲线”的深层根源就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持续追逐。这就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引出的答案。

(作者退休前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柳州市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业态价值链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