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

2017-09-28彭晓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客体本质马克思

彭晓雪

摘要:厘清和界定主体、客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等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有助于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特殊的非物质生产活动,加之教育对象与受教育对象的独立性、交互性等因素影响,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问题屡被学界争论。笔者试图厘清主体、客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等概念,为进一步探讨教学活动中主体之间形成良好互动、达到教学目的提供理论基点。

关键字:主体、客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中国分类号:G632.4

一、主体与客体

(一)马克思坚持用实践和辩证的观点考察主体,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切入点阐明人的真正本质,科学分析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人的本质异化思想进行了阐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的活动进行了哲学抽象,把活动本身进行了活动的物质方面和活动的精神方面的划分,这一划分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了人对外界事物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即物质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这一划分,主体人便被赋予了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双重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和思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社会规定性的人,是“现实的主体”。主体人以实践作为其存在方式和本质,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主动者。主体人的本质伴随自身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主体人的本质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生产生活关系中,“现实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多重规定性:

一是主体人的自然本性。按照自然进化的规律,主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主体人有各种感性需求和感性规定等自然本性。作为主体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二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性。自然性无法确证主体的本质属性,“‘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性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的主体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生成,“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主体人的生成、发展和主体力量通过社会历史得以确证。三是主体人的意识性。主体人的意识性及意识活动使主体把自身与自身生命活动相区别,把自身与客体、对象相区别,从而自觉地调控主体行为,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主体人“是类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四是主体人的实践性。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相區别的最根本标志。实践作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既创造了客观世界,也创造了主体,所以实践是主体人的本质规定性。

(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体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客体是接受者和被动者

一是客体的对象性和对主体的依存性表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即客体能否成为客体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和特定活动的性质。“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二是客体的客观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告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为所欲为,要尊重客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三是客体自身由于内部矛盾的运动而变化发展及主体人的实践对客体发展的推动与促进,表明主体与客体的不断完善和无限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通过对主体与客体的分析,可以看到主体性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寓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客体性则是实践活动中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对象性和制约性。

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性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命题,从神性走向理性,使人成为属于他自己的人。在主体性哲学的引领下,人的主体性获得极大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无不打下了人类主体性的时代烙印。然而,伴随主体性的极度膨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甚至暴力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掠夺、索取与报复,人类必须面对对自身主体性反思的问题。马克思虽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概念,但其关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论断内蕴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的主体性处于萌芽和脆弱的阶段;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从属于物的主体性;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作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人的主体性由于扬弃了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极端性而趋向于类主体性,人处于自由自觉的存在状态。所以类主体阶段是人类的真正解放,主体间性的本质体现了类主体性。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既预示了人类发展的未来趋势,又有对当下人类境遇的现实关照。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如果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 一是主体间性标志着本体论哲学向生存论哲学的转向。由传统“主——客”二分到“主——客——主”的模式建构,不仅标志着认识论的发展方向,而且昭示了人的终极意义及实现意义的价值途径和选择。二是主体间性不仅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人性化,即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本身。这样既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两个极端,也克服了“上帝死了”之后“人是上帝”的盲目自大与“他人就是地狱”的嫉妒仇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困境。三是主体间性是一种理念,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念。其逻辑理路指引在于推己及人、由人到自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洋溢同情、尊重、包容与理解的“大同世界”的理念。

主体间性伴随主体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主体间性为主体性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视野。通过对主体性的现代修正,从而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客体本质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议犯罪客体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