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

2017-09-27潘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结构特点阅读教学

潘杠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就是读懂文章内容和学习言语形式。当下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忽视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可以从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结构特点来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而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言因素。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语形式 表达方式 结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是读懂文章内容和学习言语形式。学生阅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实现对内容的理解,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中“知其然”的过程。此外,学生还要经历“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这样的阅读才能使学生不仅弄懂作者写了什么,也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言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经历了一个阅读学习的完整过程,才能最终学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教师过分强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如此,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笔者在执教《散步》时,抓住了文中几处关键的言语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我发现课文第一段中有四个多余的字。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

(生认真默读后,面面相觑)

师:听老师读——“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看能不能发现这个句子中有多余的字?

(生读后依旧沉默)

师:所谓多余的字,是指删去后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生1:句中两个“我的”是多余的,删去后并不影响句子意思。

师:既然是多余的,那是不是可以删去呢?

(生1有些迟疑,不置可否)

生2: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的两个“我的”虽然从字面看似乎是多余的,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多余,反映出母亲、妻子和儿子在“我”心中的分量之重。

生3:这里的两个“我的”,给我们营造出了一家四口温馨融洽的亲情氛围。

生4:这里的两个“我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师:是啊,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的别具匠心而佩服。文中还有这样看似不经意,实则别有一番深意的句子吗?

(学生沉思片刻之后,纷纷举手)

生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句话很有深意,这里作者写“我和母親走在前面”,而不是“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前面”,是因为妻子还年轻走路不会慢,儿子则很调皮走路一定会很快,母亲年纪老了,如果走在后面一定会跟不上大家,从这里我读出全家人对“我”母亲的关心和照顾。

(热烈掌声响起)

抓住这种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二、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在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手段。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篇文章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的集合。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夏》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清新短小,内涵丰富。课文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是这篇课文表达的主要特点。在这篇课文里,有这样的语段: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在上述语段中,作者能抓住“旺季”的特点作浓笔重彩、精雕细刻的动态描写。“挑”、“举”、“匍匐”,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同时与它们春天时的生长情况相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在描写中,夏的状态、色彩、情调跃然纸上。

三、关注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

文本的结构特点是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与众不同的构篇形式,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文本的结构不容小觑,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萧乾的散文《枣核》使用“设悬”式结构。作者在文中多次故意设置悬念, 使我们在阅读中急切期待了解“同窗”索取“枣核”的用意。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此为悬念一;两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此为悬念二;“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读到这里,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震撼。

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语文课才能上成语文课。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语文教师就应从文本中去发现这些秘密,从而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言因素。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结构特点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图案的艺术表达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