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农村小学实施竹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7-09-27陈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教育

陈云

【摘要】竹,在中国家喻户晓,竹文化,更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竹文化教育就是以竹为载体,把学校教育与竹文化巧妙结合,实现以竹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办学理念的理论支撑,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通过以竹育德、以竹益智、以竹健体、以竹尚美、以竹促劳等实施行为的构建,对在农村小学实施竹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竹文化 ; 教育 ; 研究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5-01 竹,在中国家喻户晓,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竹文化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把竹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竹文化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竹文化教育概述

竹,在中国历史悠久,家喻户晓,中国也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文化就是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从实物层面,用竹能制作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工艺用品等;从精神层面,它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也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包含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屈不挠、超凡脱俗之意,是君子人格的写照,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竹文化教育就是根据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用竹文化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强健体魄,开展以竹育德、以竹益智、以竹健体、以竹尚美、以竹促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构建竹文化教育办学理念

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是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学校地处重庆市永川区北部,坐落于重庆知名旅游景区——茶山竹海的东麓,万亩竹海蔚为壮观,世代生活在竹海山下的学生对竹感情深厚,竹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在万亩竹海清风的沐浴下,处处显现竹的身影,事事彰显竹的灵魂,校园深深烙上了竹的符号,竹成为了学校文化的象征。竹,包涵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屈不挠、超凡脱俗之意,是君子人格的写照,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象征。以竹为载体,让竹与人相互交融,挖掘出竹品即人品的精神内涵,实现学生人品教育与竹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竹润书香,以竹化人,竹的精神品质自然成为学校办学思想的精髓,成为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以竹的精神品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三风”应运而生,提出了“品润童心,清新做人”的办学理念。清新的办学理念激励全体师生像竹一样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专心致志、虚心进取、洁身自好。

三、营造竹文化教育文化氛围

竹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竹的元素在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完善制度建设,营造民主、公正、公平的制度文化;构建师生行为文化,师生精神面貌更加清新;打造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更加清新,环境建设突出以竹为主题,校园色以绿色为主元素,校园绿树成荫,翠竹掩映,营造出清新宜人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道仁、礼、智、信、廉时刻教育师生,教室内班级特色文化营造出孜孜以求的学习氛围,办公室文化激励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综合楼道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整个校园文化无不体现文明、和谐、民主、开放的环境氛围。

四、开展竹文化教育行为实践

1.以竹育德。首先提炼以竹的精神品质为核心的理念文化,以理念引领师生发展。办学宗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办学理念:品润童心,清新做人;办学目标:学生好品质,教师好品格,学校好品位;特色发展:以竹化人,人正品端;校训:清新生活每一天;校风:亭亭净植,生生不息;教風:循循善诱,默默耕耘;学风:孜孜以求,天天向上。其次是美化校园环境文化,用竹诗、竹画、竹故事等美化校园。三是以竹的品质引领班级文化构建。四是出版《竹海风》校刊,分别开设竹径通幽、竹下私语、竹傲霜雪、竹海拾贝、竹之音韵五个栏目,既展示了师生才华,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精神食粮。五是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如开展“一个好人”为主题的人品教育活动,进行序列德育,开展“三好”习惯教育,即学习好习惯,生活好习惯,行为好习惯,开展校内一日常规教育等。

2.以竹益智。首先开发校本课程。竹文化作为一种育人手段走进校园,就要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整合现有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关于竹的校本课程,通过调查、书籍、网络等途径,广泛发动全体师生搜寻、整理、走访、提炼、加工有关竹的资料,内容包括竹的生长、历史、诗画、儿歌、文章、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品等,集思广益,整理成册,编写出版校本课程《竹润书香》,课程包括五大版块:走进竹林(竹的生长、历史)、品味竹韵(摄影、竹画)、体验竹艺(竹用品、工艺品)、传承竹魂(竹诗词、成语)、赞美竹情(竹的文章)。其次是成立《竹苗》文学创作室。让各班有写作爱好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竹的音形意情,感受竹的精神品质,领略竹海的优美风采,激发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3.以竹尚美。以《竹润书香》校本课程为平台,赏析其中的竹诗竹画,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养成审美、尚美、求美的习惯;利用美术课程、课程辅助活动、“2+2”项目开展等活动,赏竹画竹;成立“竹叶儿”画社,组织对美术有专长的学生参加画社,通过摄影、写生、国画等,训练学生画竹的水平;成立“篾匠”手工制作队,结合课程辅助活动,在手工制作小组中开展制作竹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工艺品等。

4.以竹健体。竹竿舞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受到艺术的熏陶,且舞蹈器材能就地取材,准备简单,所以竹竿舞自然成为学校以竹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发校本课程《竹竿舞》,通过走访、网络、研讨等方式,集中大家智慧,成功编写了校本教材《竹竿舞》。其次是成立学校“丫丫”竹竿舞蹈队,在各班挑选优秀的队员组成校级舞蹈队,各班成立班级舞蹈队,定期开展训练,并进行成果展示。三是建立竹竿舞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将竹竿舞分为初、中、高三级,每级又分为一、二、三等,考评小组每学年定期开展竹竿舞等级评定,颁发等级证书,并把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四是进行竹竿舞活动展示,每天学生在大课间都要齐跳竹竿舞,每学期都要进行竹竿舞大赛,每学年都要进行竹竿舞等级认证,整个校园时时处处都是欢快的竹竿舞。

5.以竹促劳。学校在教学楼后院种植不同种类的竹,形成“竹园”,每个班级认领一片,通过挂牌记录竹的品种、养护、成长等,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让“竹园”成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