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 让作业不再是负担

2017-09-27卢天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想象作业课文

G623.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机械、重复、千篇一律,让它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所以,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些作业:

1、朗读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分钟的朗读。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画画作业

特别是在一些学习写景课文时采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如:学完《拉萨的天空》,我让学生画一画拉萨的天空,同学们感兴趣极了,其中,有几位学生既画出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的画又被美术老师选中,放在学校橱窗中的《学生优秀作品》中展出。

3、手工作业

动手做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时,都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实验的作业。在教学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我让同学们回去做一做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听诊器,结果,第二天42位学生交给我39件作品,三分之二的人做得相当出色。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既理解了课文,动手能力又得到了发展。

4、想象作业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注重布置相应的想象写活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小露珠》一文时,文中讲到第二天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小露珠就要消失,它却笑盈盈地与大家告别 。我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小露珠就要消失了,她为什么还笑盈盈地呢?大伙与小露珠会怎样告别呢?让学生想象说话。这样的想象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所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5、表演作业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课文必须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通过分角色表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如学了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后,让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课后,学生小组合作,各负其责,演员准备台词,其他同学准备服装、道具等,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语文学习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另外如教学《三袋麦子》、《哪吒闹海》、《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都可采用表演形式,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重视作业的层次性

不可否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一般情况下,我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如教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八个词语“不由自主,匀称,抱怨,赞不绝口,美中不足,没精打采,美滋滋,灰心丧气”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抄写词语。2、从这八个词语中挑选4个造几个句子。

第二层次: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只小骆驼。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将小骆驼的感受写下来,尽可能用上上述八个词语。

第三层次:根据所给八个词语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上扫描多生活领域,尽量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与,说出心里话,克服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尽量避免学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提高作业效率。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切实锻炼思维、增长智能。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老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讓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地球的有关知识,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等资料,学生对此作业很感兴趣,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收集。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时能节省时间,减少低效劳动,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重组信息的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既轻松,又能引人入胜,不知不觉中积淀语文素养。endprint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飞向月球》后,请学生去查找我国最新研制的宇宙飞船,了解最新航空技术,说说这种技术的先进之处及强大的威力。感兴趣的同学还可找找国外的最新航空动向,并与国内的作比较。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性寻找中真切感悟到航空技术的先进与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只有祖国实力强大了,才不会所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犯。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的提出,解决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学生在探究,在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要的。

3、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比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是谈不上收获的。学了《师恩难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我回到故乡碰到老师会和老师说些什么?通过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5、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探究性作业与现有各门学科教学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语文可与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以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而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完《第一场雪》后,让学生做一做实验,看看雪融化后里面有些什么样的杂物。了解雪其实并不像肉眼看上去那么干净,不能吃。让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一种家电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并且学会使用;让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小作品,介绍制作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消化教学,又能积累讀写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

卢天标,男,(1975--)本科学历,任职于滁州市会峰小学,现担任会峰小学工会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市级优秀班主任,滁州市第三批中青年骨干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想象作业课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