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营造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7-09-27牛苗苗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语文课堂

牛苗苗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2004年起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 直至今日,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转化到主动。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更能发挥其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 还给 ; 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5-01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我们再次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新式课堂,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悄然地转变着: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因此,我认为创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这种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也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启动思维、钻研问题、驰骋想象。在新课标的熏染和指导下,我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更能发挥其个性,从而焕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乐学、好学,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以下四方面:

一、激励兴趣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让小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首要的是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班里的全部同学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并且让每一组合作,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一个小组都会努力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看着同学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我的情绪也跟着激动起来。其次,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尽量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状况、知识素养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新课标提倡语文课程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

二、认可鼓励法

人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更应该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做到会激励学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认识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运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有关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学生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都应该认可和鼓励,而认可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你说的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等等。每一节课,教师应尽量的认可鼓励每一个学生。通过认可鼓励,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讨论教学法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讨论教学法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浓郁,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能够去伪存真、合作共赢。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既锻炼学生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讨论结束后指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倾听学生讨论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独特的想法。通过倾听也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讨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得到了保证。讨论过程使得学生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课堂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师生互激法

师生互激,是指师生互动、互学、互相激励,互相激发学习乐趣,互相激发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激励,往往是单向的,只讲教师激励学生,不讲学生激励老师。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和创造主体。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钻研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就更加深远,更加广阔,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知识、长智慧的地方,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做起来,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但当主体遇到障碍无从着手时,教师要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冯美英.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四个“更”[J].改革与开放,2010,22:135

[2]肖娟. 从获得到参与:新课改教学创新的趋势研究[D].西南大學,2012.

[3]李雪虹,张华,敖莹. 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规范应用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5:4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