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口译教学主要模式及口译教材出版现状

2017-09-27陈晓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口译教材

陈晓燕

【摘要】目前国内口译教学已逐步确立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而口译教材的建设则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高水平口译训练的需要。本文对国内口译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教材出版现状进行梳理,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口译教材建设提出展望。

【关键词】口译 ; 教学模式 ; 教材 ;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25-01

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口译研究和口译专业培训开始得到重视,在口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口译量化分析和质量评估、术语研究以及口译教学与培训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口译教学的主要模式和口译教材出版现状进行回顾,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口译教材建设提出展望。

1.国内口译教学的主要模式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口译课程,口译训练模式主要有传统模式、主题模式、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传统模式主要采用教师+学生+课文/磁带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真实的口译交际场景和师生互动。主题模式则以口译材料的题材为线索来安排练习,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口译技能的培养。吉尔模式包括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和接续传译的口译模式,强调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Gile 1995)。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厦门模式进一步强调以技巧训练为中心,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成分和译员职业准则。

2.国内口译教材出版现状

在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口译课的整体框架和基本教法。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英汉口译教材不下三十种,为我国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明显缺点:

(1)以语言训练代替技能训练。口译训练的本质是技能训练,这一点国内外口译研究者已取得共识(刘和平 2005),但这一共识并未在教材中得到体现。现有的口译教材除了前面一两章讲述翻译的原则、标准等问题外,其余部分大多以题材为主线。教材中的翻译技巧千篇一律,或只适用于文学笔译,离真实的口译实践相去甚远。对于基本的口译技能,如笔记使用、语篇体裁分析、预测技能、数字口译、视译技巧、译误对策等,教材要么根本不做介绍,要么只一带而过不提供配套练习。这种做法体现了编者本质上将口译教学视为一种语言训练而不是技能训练,这与口译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2)缺乏真实的口译现场交际环境。目前绝大部分口译教材只提供音频而无视频,音频材料多为发音标准的母语者在无干扰环境下录制,并刻意放慢语速。学生常年在这种经过滤后高度“清洁”的“录音室环境”中受训,难免出现在口译课上如鱼得水,到了口译现场惊慌失措的情况。另外,口译现场的横幅、海报、座位牌、讲话人的手势、表情等非言語交际信息都为译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现有教材中交际环境提供的信息几乎完全缺失,这既不利于学生整合各种交际信息提高口译精确度,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3)练习材料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口译教材经常选用重大场合中的演讲、祝词、问答等,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最新话题,因此时效性极强。除了梅德明教授主编的经典口译教材《口译教程》做到每4-6年更新一版外,目前大部分口译教材都未能定期调整修订,反映时代的发展。另外,现有教材的课后练习往往只提供长篇文稿和对应音频,音频未在合理位置留出学生口译的时间。学生往往因为无法在高度紧张地进行口译练习的同时兼顾控制音频,更无法对自己的语速和节奏进行检验而放弃了课后自主练习。

3.多模态化口译教材的建设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在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上已较为成熟,但口译教材的建设却难以满足高水平口译训练的需要。近十余年来,语言学界对话语的认知已从仅包含语言的单模态话语拓展到包含语言、图像、声音等其他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多模态学习的相关研究证明,各种模态之间的恰当转换可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顾曰国 2007),这也给口译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的启示。口译是是一项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即席性强,传递信息覆盖面广,因此,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创造逼真的口译情景非常重要,这恰恰是多模态化教材的优势所在。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在多模态化教材的制约因素、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和编写原则方面提出了不少创见(胡壮麟 2007,张德禄,张淑杰 2010),如教材应具有协同性、多维性、共时性、动态性、链接性、网络性等特点,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之间应既有区别又互补协作。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水平多模态化口译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编写思路,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课题中,为提升我国口译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2]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3]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 2005 (4).

[5]张德禄,张淑杰. 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 外语界, 2010 (5).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口译教材
教材精读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