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深”与“甚”的不同面孔

2017-09-27朱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

【摘要】由于“深”“甚”含义不同,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在阅读教学中各有侧重。两者都基于教材和學情,备课时应深入而不过度,保证教学输出有重的分量。教学输出中,深文浅教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因材施教,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不求甚解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并控制“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 深文浅教 ; 不求甚解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19-01

在语文教学以细读、挖掘深度为价值取向的洪流中,有研究者提出了深文浅教与不求甚解。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并认为教师应根据学情理解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深文浅教与不求甚解

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的内涵及运用条件都不同,教师需在辨析两者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深文浅教是对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指导。“深”“浅”是对立的,深指文本超越了该学段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浅则要求教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重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新课改下的人文理念使得教师常将言语运用的教学目标虚化,简化为字词、段落梳理,而后一心去探求内涵,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深文浅教是纠正这类架空知识的空洞教学的强烈吁求。

“不求甚解”本是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是指教师文本解读“不求甚解”——领会要旨、不做过头的理解,但教师应保证解读的正确性。二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不求甚教”,即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情,掌握解读的度。

“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都要基于教材、依据学情及教师素养。比较两者,不求甚解包含着深文浅教,这是一解。但“甚”还有一解就是过头、过分,即从正确走向谬误。

二、备课之“深”

教师备课既要深入文本,也不可标新立异而作过度挖掘。备课应弃“甚”而取“深”。

深文之“深”多指其内涵深奥,而非指语言形式。学生因思想未成熟,或缺乏生活阅历,理解上存在难度。而言语形式只要教师讲透,学生可以理解,且知识及方法的学习教师易于讲解、总结,学生也能较快地转化为读写技能,在有限时间内的习得是显性且高效的;人文内容教师不易讲解,容易变成说教,且学生习得低效。

“读书领会要旨”不是一个低要求,课文解读不可止步于概括主题与写作技巧。教师应该深入文本核心,但不是钻牛角尖。不求甚解并不否定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备课“深入”为教学服务,必须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课文研读包括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尤其要关注文本个性,抓形式特征,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实现服务;人文性也不可偏废,理解文本的内涵,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造势。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有难易之分的,不可说工具性较为基础就无须深入;人文性理解难度大才需要深入。

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要正确、深入研读文本,要考虑学情,但不可求“深”而“甚解”。学情是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有些素养较高的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能考虑学情,最终因“深”或“甚”而导致学生无所得。典型现象就是教师为阐释深刻,引经据典解读文本内涵,汪洋恣肆书写教案,滔滔不绝课堂演说,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更有甚者对课文进行曲解,学生学而无得。

三、教学之“重”与“度”

学生是否有得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备课对于深文浅教和不求甚解的运用只是纸上谈兵,教师要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一)深文浅教:体现因材施教,保证“厚重”

深文浅教可解决“深文”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断层问题,不是教课文,而是针对学生用课文教。深文浅教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不高,利于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提升低学段或基础薄弱学生的语文能力。深文浅教意味着深入备课在教师教学中有简要却厚重的输出:一是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基础输出,应规避知识的重复、灌输与割裂;二是根据学生已有基础,进行语文能力的提升;三是应避免“人文”的空洞与说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有重量,使学生学有所得,而“浅出”要具有厚重的分量,一是要引导学生科学化学习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归置、整合知识,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明确语文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方法的养成和思维的训练;在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上注重交流与总结。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工具”渗透“人文”,让学生在“文”“道”交融中有所知、有所感。

(二)不求甚解:基于深文浅教,把握好“度”

当深文浅教在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被运用时,不求甚解(不求甚教)可转向高学段或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必要时候还需深挖,展开更具分量的教学活动。即不求甚教中“深”的一面要显现出来。这里的“深”是配合学生进一步学习需要展开的。他们在学习中主体性强,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渗透强度应更大,要促进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学生能有更有效的形式与内容的学习,“文”“道”统一,以立足整体的思维方式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获取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水平调整教学输出,既不使学生作无效重复的学习,又不能难度过大影响教学效果。如《愚公移山》一文,许多教师不满足于传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肯定,进行文本深挖,却将教学重点拓展到愚公该移山还是该搬家、是好人还是坏人等问题上导致教学的无效。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深而有度、不求甚解,因“深”而重,因“不甚”而稳,因“重”“稳”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J].语文建设,2009,04.

[2]王家伦.阅读教学:为何不可深文浅教?——由《曲径悲剧》想起的[J].中学语文教学.2012(11).

[3]吴红耘,皮连生.语文教学科学化,路在何方?——评章熊先生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3,2(33).

作者简介:朱静(199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