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引入方法初探

2017-09-26杨冬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数学教师正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文谨就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谈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做法与理解。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风趣、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高潮”激情澎湃,“尾声”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教学,必须驾驭好课堂教学引入。下面就几种常用方法举例说明:

1.动手操作法

【案例1】如选修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设计如下: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取异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16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1、B2、…、B16;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1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16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方法新颖、引人入胜,能让学生动起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让学生直观感知椭圆这一几何图形。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2.演示导入法

【案例2】同样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也可如下设计:课前准备一根线绳,教师把这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图钉,再把图钉固定在黑板上(两图钉间距小于该线绳的长),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画线,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即为椭圆。

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引史讲故法

【案例3】如必修2《空间几何体体积》如下引入:先讲阿基米德检验金王冠纯度的故事,然后过渡到祖暅原理,祖暅比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早1100年发现该定理,这一数学史故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数学的德育教育功能,适当讲授数学史内容。

4.类比猜想法

【案例4】如选修1-1 1.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可展示几个电路图:

视“开关A的闭合”为命题A,“灯泡B亮否”为命题B,研究命题A是命题B的何种条件。

这种问题情境引入,可唤起学生的熟悉的物理知识,使其兴趣盎然,情结高涨。通过类比回答问题,得出充要条件等相关概念。这样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可谓入木三分。这种方法还可用在新旧知识、相近或同类知识之间。教材中属性相似的内容很多,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种三角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

5.实例探求法

【案例5】如必修5《基本不等式》作如下引入:某种时令水果,价格起伏较大,甲乙二人两次同时购买,甲每次都花一样多的钱,乙每次都买同样的数量,谁的平均价格更低?

这种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的课堂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本源。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很多,比如:(1)“糖水加糖甜更甜”揭示的数学道理是什么?(2)一台两臂长短略有差异的天平,你怎样能称出重物的实际质量?(3)某企业五年盈利100万元,另一企业二年盈利500万元,哪个企业效益更好?等等,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灵活的选用作为课堂引入素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实例探求的方法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

除上述引入方法以外,还有直接导入法、温故引新法、实物展示法、归纳导入法、讲评导入法、精心设疑法等等。

当然,对于同一教學内容,由于教师的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引入设计,有的引入设计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有的引入设计尽管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是不可行的。总而言之,一个引入设计,必须因“师”而异、因“生”施教。具体教学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

课堂引入形式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定,引入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引入方式方法要结合教学环境、教学设施。

2.启发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情境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考虑以开放性问题为素材。

3.趣味性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4.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应注意实现三点:(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教学实践表明,独具匠心的引入或情境设计,能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犹如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思维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构思”、“导演的才华”和“演员的技艺”。故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观念,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掌握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熟悉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实现“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单墫 李善良编著《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6

3. 应之宁 《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1-2

作者简介:杨冬雪,女,本科学历,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数学一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