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兴趣来鼓舞语文学习的热情

2017-09-26罗珍珍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帆影启迪李白

罗珍珍

小学教育要以兴趣教学为主, 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中可见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学生就会从疲倦、多动、厌烦中唤醒,情绪精神得到充分的鼓动,自然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舞语文学习的热情呢?

一、以声情并茂的导语,激发兴趣

教师应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对《花木兰》剧本的赏析,我首先播出花木兰替父从军中具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片段,并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在战火纷飞的北朝时代,官府抽丁不断,一位巾帼女英雄,女扮男装,毅然替父从军,因劳苦功高,受到天子重金嘉奖。然后揭题,学生入情入境。由此,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催人奋进。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并谱好这段前奏曲。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却认为语文老师更应是一位导演,凭着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富有激情的动作,把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

笔者在讲《刘三姐》时,学生冷不丁问道:“老师,你会演刘三姐吗?”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時,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死后要不要也捐献自己的器官呢?”两个曾引起周围同学哄堂大笑的问题,我并没有轻描淡写的带过,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允许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让他们在讨论中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所以,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应摒弃“权威者”的角色,扮演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的角色。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的表扬鼓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不仅对被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信心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作为教师,应当珍惜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给他们创造机会,不断鼓励他们,不断让他们取得“我能行”“我最棒”的成功体验。“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别骄傲”,这种一味的警戒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中,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想学、愿学、会学的兴趣。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信时,就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压倒。学习的兴趣浓厚,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四、唤醒思维,激发兴趣

语文本身就是思维工具,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自由想象最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体现个性的特征。古希腊的生物学家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唐代诗人李白曾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样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教师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春天里,诗人李白在黄鹤楼和好朋友孟浩然辞别,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李白把朋友送上船,朋友扬帆远去,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李白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脑海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教师继续引导,诗人为什么要一直目送到帆影消逝了,还在凝望呢?循着这一思路,体味本诗,了解诗歌的主旨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可见,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兴趣盎然的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帆影启迪李白
夕照帆影
张文胜《清江帆影》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